烟草之害远大于地震,SARS和海啸!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殷大奎
发动广大医务人员投入控烟的宏伟事业,带头戒烟,用医生的健康形象影响公众与患者。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胡大一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认为对控烟的立场和态度,反映出我们的发展是否真正为了人民的利益。
衷心希望我国的控烟工作能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吸烟的危害性众所周知。但是我国控烟进展极为落后。其中必有原因。据我看,一是烟草管理机构的官员有自身利益的考虑。其利益可能和戒烟有矛盾。
——经济学家 茅于轼
“吸烟死”超过肺结核、疟疾、艾滋死亡人数总和
根据WHO的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吸烟人数约有13亿,每年有49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占总死亡构成的1∕10,预计2030年该数目将升至1000万,其中的700万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死亡构成的1∕6。烟草相关死亡目前已占全球死因构成的第一位,到2025年其死亡总数将超过肺结核、疟疾、生产和围产期并发症及艾滋病的总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有3.5亿烟民,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为100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33%。如果目前吸烟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与此相关的死亡2025年将增至200万,2050年将升至300万,从现在到2050年将有1亿中国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疾病,其中一半将在中年(35~60岁)死亡,即损失20~25年的寿命。
中国目前共进行过三次关于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次是1984年,翁心植教授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开始了烟草控制的崭新局面,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的广泛重视;1996年,杨功焕教授在全国30个省的145个疾病监测点的12万多人群中领导开展了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2002年,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我国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5.8%,其中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为66.0%和3.1%。
烟草与疾病
1998年,刘伯齐教授、钮式如教授、杨功焕教授在我国分别组织领导100万死亡人群回顾性调查和25万人群追踪性调查。两项调查均显示,吸烟致死中COPD占45%,肺癌占15%,食管癌、胃癌、肝癌、脑卒中、CHD和肺结核各占5%~8%。
吸烟是许多疾病的患病危险因素,烟草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诸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和皮肤等。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及病变包括高血压、CHD、中风、消化性溃疡、癌症(肺、唇、口、鼻、咽、喉、食管、胃、肝、肾、膀胱、胰腺和子宫颈)、COPD、哮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萎、主动脉瘤、周围血管病、粒细胞性白血病、肺炎、白内障、克隆病、髋关节骨折、牙周病等。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和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相关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越大。由于吸烟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长期滞后性的特点,吸烟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关疾病才能出现,所以在疾病出现之前,吸烟者往往认识不到吸烟的危害。
烟草之害:被“烧”掉的社会财富
对烟草使用带来的健康效应分析显示,2000年后,我国男性人群在20多年的高吸烟率后,其负面健康效应正在显现:烟草归因死亡人口众多,疾病负担沉重,2000年后归因于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上升迅速,2005年中国人群中归因于烟草使用的死亡已达120万人,其中有33.8%在40-69岁之间死去;2030年烟草归因死亡估计占40岁以上人口死亡的25%,超过300万人。
这些疾病都会带来相当程度的劳动力损失,以脑卒中为例,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烟草归因的疾病负担(DALY)占了这些疾病负担的23%。
在未来20年,烟草归因死亡将继续快速上升,进入烟草归因疾病负担的高峰,将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一致,这无疑将使全社会面临沉重的疾病负担,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严峻挑战。由吸烟而产生的医疗费用和吸烟导致的生产力损失正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持续不断扩大。虽然以“纳税大户”和涉及的就业人员众多为理由反对控烟,但综合效益分析表明,现在烟草行业带来的净效益已是负值。
目前的“以税控烟”的政策既能控烟又能增加政府的税收,控烟并不会危害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烟草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健康危害型产业,成为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而且人群对烟草需求的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期限,中国的烟草业在未来20年完全有机会进行转型,这完全符合中国未来“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向转型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