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除颤器--救命仪器为何没人敢用?
据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冯云介绍,我国每年有约5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存活率仅2%—15%,其中90%发生在医院外。既然救援时间如此宝贵,人们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猝死,该如何急救呢?欧美医学界认为,在公共场所安装体外自动除颤器,是最好的提高心脏猝死者存活率的方法。体外自动除颤器的英文名字为“AED”,是一种供非医务人员使用的“傻瓜式”心脏除颤设备。 “与传统除颤器不同,自动除颤器能经内置电脑分析,能自动识别发病者是否得了心脏猝死,是否需要电击除颤。 ”这个仪器是傻瓜式的,非医务人员无需准确判断发病者的病因,就能使用它。 ”奥运会期间,这700台 “救命仪器”挽救了两个人的生命,一人是教练,一人是运动员家属。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5个出入口各配备一台自动除颤器,并对一批志愿者做了培训,保障了心脏复苏的急救能力。
遗憾的是,奥运期间引进的自动除颤器,在盛会闭幕后却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据王陇德院士透露,今年8月他在一次急救专业学术会议上获悉,首都机场安装了25台自动除颤器,去年该机场共出现心脏猝死者22人,这些设备却一次也没有使用过。 自动除颤器为何在首都机场沦为“摆设”?为何在上海公共场所不见踪影或束之高阁?记者走访专家后了解到,“法规缺失”是最大的瓶颈。
从2002年起,复旦大学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开展了自动除颤器的研发,所有的软、硬件都是自主设计,获得了7项专利授权。该项目于2006年底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但当时,国内企业对自动除颤器并不了解,没有实现产业化。如今,不少企业看到了AED的价值和潜在市场,最近有三四家企业和复旦研发团队开始了接洽。前不久,民政部下属的国家紧急救援中心与研发团队联系,向他们推荐生产厂家,进一步推动了 “沪产AED”的产业化进程。
希望能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尽快实现国产自动除颤器的大批量生产。届时,其售价预计在1万元左右,低于进口产品的价格。无疑,这将大幅降低在国内公共场所配备自动除颤器的成本。
更多详情请咨询:021-66187083 1368166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