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除颤技术发展历程
a. 第一代心脏除颤技术
单相衰减正弦波(Mono Phasic Damped Sine Waveform,MDS)是最经典的、最常见的单相除颤技术(图4)。这种技术已延用40余年,是一种在既往的电子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成熟产品,并在临床急救领域中作出杰出的贡献。单相除颤技术的主要缺点是: 电流峰值较大,心肌功能损伤比较严重; 对经胸阻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整功能,对高阻抗病人的除颤效果不理想; 对房颤的转复能力较差。
b. 第二代心脏除颤技术
近年来开发和研制成功的双相除颤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双相除颤技术具有低能量(小于200J)、高成功率和低心肌损伤的特性,符合美国AHA《关于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对除颤器的技术要求。
双相心脏除颤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图5): (a)低能量双相切角指数波(Bi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BTE),即Philips公司开发的SMART双相除颤技术; (b)低能量双相方波(Rectilinear Biphasic Waveform,RBW),即美国ZOLL医学仪器公司1999年开发的新一代双相除颤技术。两类心脏除颤技术的波形及工作原理不完全相同。
目前的研究资料已经显示出双相波心脏除颤技术明显优于单相波心脏除颤技术。不过,仍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例如: 双相波除颤的最佳能量还未确定; 新的双相波不同波形的潜在优势是否存在差异,还需更多临床数据的证实; 与单相波相比,双相波对心脏产生损伤的阀值和强度仍不清楚; 另外,产生一个较好的即刻效果(除颤)与短期效果(自主循环)的波形,是否也能产生较好的长期效果(出院生存率、一年生存率)尚待进一步阐明。
低能量双相方波除颤技术(RBW)的工作原理(图6)是数码电阻桥,自动测量人体阻抗,快速调节机内数控电阻值: 人体阻抗高,则数控电阻降低; 人体阻抗低,数控电阻提高; 总阻抗保持基本不变,所以除颤电流可以保持稳定。因此,双相方波除颤技术的特点是以人体的经胸阻抗为基准,以最低的能量产生最合适的除颤“电流”,达到最佳的除颤效果和最小的心肌损伤。
双相除颤技术的临床性能
通过对双相除颤技术与传统的单相正弦波除颤技术(MDS)的除颤成功率及所用能量的比较,可见双相除颤所用能量比单相波除颤的能量要低,尤其是双相方波技术(RBW)在较低的能量下即可达到较高的除颤成功率。
更多详情请咨询:021-66187083 1368166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