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路: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刚刚曾光教授、于康教授就公共卫生问题和营养问题给大家做了一个精采的报告。我个人受益匪浅。他们告诉大家的不是吃什么、玩什么、想什么,而是告诉大家怎么吃、怎么玩、怎么想,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和工具。告诉大家养生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养生不需要刻意追求。他们是西医大家,我是搞中医的,但就健康而言,中西医是同一个信念,那就是促进民众的健康。很多养生的书籍和讲座都和中医联系在一起,一些错误的养生宣传不仅民众生活造成了误导,也严重影响和败坏了中医的声誉,有必要吧问题讲清楚。如何辨别养生宣传中的是非问题?我想简要地跟朋友们交换一下意见。由于时间比较少,我不能展开讲了,今天只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当前养生宣传中的一些糊涂观念、错误导向如何进行辨别,第二个是告诉大家中医的养生理念究竟是什么
中医是我国的民族医学,去年6月20日习近平副主席在墨尔本大学的讲话者这样评价的:“中医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总结出中医的长处,一是健康养生理念,二是实践经验。即中医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治疗体系,中医治病的理法方药;第二是预防体系,包括养生保健问题,中心是治未病思想,防患于未然,把预防问题放在第一位。当病没来的时候把病挡在外面,当病来的时候不要让它向深层次发展,当病治愈后要避免它复发
保健养生,是中医的强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和经验,创造了许多具有东方民族特色,适合东方民族生活习惯的行之有效的养生理念和方法,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并经过不断丰富、完善、修正,世代传播,指导民众的生活,受到大众的喜爱。现代人讲养生,只要不脱离这个文化大背景,就必然要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谈到中医。一些不健康理念的传播者也必然会利用人民群众对中医学的厚爱,为利忘义,把一些本不属于中医的内容披上中医的外衣,鱼目混珠,混淆视听,造成对人们对中医的误解、生活的误导
先讲第一个问题,养生热与养生乱
养生热跟生活水平有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养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现象,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近年来出版物、电视、网络、广播没有不讲养生的,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的大体都是养生书,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播的也都是养生节目。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出版健康书籍的超过二分之一,每年我国出版的健康书籍有1000多种。国人买书的投入,每年增加的比例是12%,而购买养生书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有人说养生书是中国家庭的“红宝书”,普及率非常之高,养生热从城市热到农村,到处都可以体验到。面对如此汹涌的养生潮,面对众多专家念的养生经,老百姓既感觉兴奋又感到困惑。有人说,菠菜豆腐同食有害,不能同食;有人说,老祖先几千年就是这样吃法,也没见吃出什么毛病来;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许多人都是吃死的;有人说,糖尿病不能过于限食,90%的糖尿病都是被饿死的;有人说,肿瘤病人都是被药物毒死的;有人说,90%肿瘤病人都是被吓死的…… 如此等等,“健康问题究竟应该相信谁”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很多老太太说,买了一辈子菜、做了一辈子饭,现在不知道如何买菜、做饭了。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养生理念的问题,所涉及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且和我们的国计民生要发生直接联系的
当前养生热中出现的问题不少,主要是: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二是以偏概全,抽调中医的个性化理念;三是囫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四是瞒天过海,过分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下面,我简要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分析一下
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中医养生是门科学,它既来源于生活,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又不能与生活和文化打等号,因为它是经过中医学研究、改造、升华之后才形成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文人书中记载的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老百姓自己总结出的个性化的生活经验都冠以“中医”养生的帽子,更不能把伪科学的东西强加给中医。我举几个例子,有人宣传喝生蛇血、吃生蛇胆、吃活泥鳅。其说辞是以类相求,同类相生。中医理论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但中医是发展的,茹毛饮血的落后早已被祖先认识。当没有条件吃熟食的时候,人不得不吃生食。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的饮食带来了质地变化,人们早就不再以吃生食为基本生存条件了。生食带来的卫生问题,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吃生食带来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触目惊心。有报道说,生活在南方,有吃生海鲜习惯的地区,寄生虫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调查发现,有一个村庄56%的男性青年都感染了寄生虫病,与他们生食或半生食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非典”的教训,还在眼前,与生食某些小动物肉不无关系。还有一种说法,吃生鸡蛋能润喉清热,有人吃了之后喉咙疼痛的症状确实好转了,因为鸡蛋是凉性,鸡蛋有清热解毒之效,这个说法与中医理论相关,中医确实讲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但古人处方中早已不用生食鸡蛋了,说明人类对生食问题已有了成熟的认识。如今,生食鸡蛋造成的感染问题屡有报道。细菌感染之外,鸡蛋中一些物质如果不做熟,对吸收和消化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古代一些生活习惯确实被中医引了进来,但是经过中医选择、提炼并提升到科学水平的。还有一种说法,借酒消愁,因为魏武帝曾经讲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话。中医对饮酒问题,是从两方面认识的:一是无损害饮酒,有益于人。无损害,就是适量,健康的人可以稍微多喝一点;肝脏有问题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医也同时强调:“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的,明代都有鲜明的态度了。喝得迷迷胡胡,就是醉酒,醉酒就是乙醇(酒精)中毒,借酒浇愁愁更愁,心病未去新病来。中国人喝酒造成的问题很多,除卫生学外,还有社会学问题。北京每天都在查醉驾,采取的措施也非常严厉,但几乎每天都有犯事的。更有甚者,有人把一些不健康的民俗也拿来当养生知识讲:南方有些地方,过去有男女婚后到邻居菜地“偷”生菜的游戏,说是有利于怀孕、生孩子。“生菜”与“生孩子”有联系吗?肯定是没有的。中医讲“秋收冬藏”,秋日的确是孕育的好时节,但生孩子是男女阴阳和合的结果,与吃生菜无关。除了迷信思想之外,也不宜宣传这种与道德相悖的“偷”的游戏。把一些和医本不相干的东西,被拿来乱讲,硬要与医学挂钩,其结果肯定是既危害医学也危害人民健康的
二是问题以偏概全,抽调中医的个性化理念。中医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天人相应观,二是整体认知观,三是辨证论治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不是“斗”;提倡从整体看事物(人体),不能机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广东的人和黑龙江的人、老人和孩子、男性和女性、健康人和不健康的人,绝不能用一个公式去要求,提倡全民去吃某一种食物,这不符合科学。中西医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长。有人用打比方的方法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说中医的法宝是望远镜,西医的法宝是显微镜:中医从整体上对人进行认识,西医把人体进行分解,细了再细,直至细胞、基因。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中医看病,男性、女性、老人、孩子不同的的对象、不同的体质,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西医可以通过看化验单、看各种检验的袋子诊断疾病,不管成人、儿童,老人、妇女,对同一种细菌感染的,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疗。所以有老百姓开玩笑说:“中医让人糊里糊涂活,西医让人明明白白死。”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药物的研发,远远跟不上疾病谱的变化,所以西医也经常遭遇束手无策的问题。中医用的是整体观念,条条大路通北京,四面八方都可以达到目的地的。中医和西医理念不同,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有中西医两种力量,这是中国人民的福气。中西医的结合,扬长避短,中国的养生、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一定会得到更大的益处。一些养生介绍不懂或者忽略了中医的这些基本思想,不管自然的客观规律、不管个体的差异,用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方法,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层面,很难达到中医学要求的养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给民众正确认知中医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三是囫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民以食为天,中医学非常重视食物的保健问题,这也是当今健康养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今讲饮食养生的书居多,讲饮食养生的讲座也最多。如何体现出中医学的特点问题,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是民众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中医在饮食养生上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人们的食物,又是治病的药物;二是食补(食养)与食疗(药攻)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譬如绿豆,人们使用它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关键是如何给它派用场的:如果作为食养(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只要体质、喜好和节气符合就可以选用,用量以食论;如果作为食疗(治病)时,它就成了药物,必须有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误导了民众的正常生活,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四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任何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局限的,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没有唯一性和“最好”、“最坏”之分,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不少养生宣传中都刻意地处让大家都去吃某一种食物,把它说成“唯一的”、“最好的”,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起码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全国人都去吃某一种食物,这行得通吗?有位领导同志说,这样的盲目宣传,健康要出问题,资源也要出问题,市场上的假货也会越来越多。事实上,人对于食物有很大的选择性,并不是人人都要吃某一种食物的。错误的导向,加上一些人的见利忘义,养生问题的路非走偏不可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世俗偏见。很多人把养生与进补打等号,以为补比泄好,补出问题了,还不以为然;泄不出问题,也不乐意接受。女人都要补血,男人都要壮阳,六味地黄丸成了万能保健药。过份养生既不是中医的理念,也不是西医的理念,不符合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不要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很富裕的国家,养生理念也不能是这样糊涂的。养生与进补是不能打等号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补,二是要解决怎样补、补什么。中医把补法分为平补、温补和峻补三类,要根据人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类型辨证选用。如果运用得当,对体质虚弱、久病体虚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各种毒副作用。千万不要盲目进补,也不要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中医人从来没有说过,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毒药疗疾”的问题。只不过天然植物药的毒副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化学药品小一些,这也是事实。中医的进补原则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盲目进补害处无穷
最后,我总结一下如何擦亮眼睛,正确选择养生专家和书籍问题:第一,是作者(讲座者)必须得是有学术职位的正牌专家;第二,编写、讲座的背景应该是他本人所从事的领域,从事文化研究来讲治病,从事骨科治疗来讲内科,肯定讲不好。我认为,专家的价值就在于专。如果写养生书、讲养生知识的人是万事通,什么都会,我建议大家打个问号。第三,是看策划者和组织者的背景,他们的目的必须是公益的,如果养生讲座讲的就是某种产品如何好,还硬性动员你去买,肯定有问题。对出版社也要有选择,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医疗出版物的出版单位要有医学资质,必须拥有5位以上医学经验丰厚的专业编辑人员,其中两位是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
中医的养生理念是什么?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话题。限于时间,我只能讲一个基本概念
“养生”一词,在中医书籍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了发展。《黄帝内经》提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请大家注意,这里的“顺”、“适”、“和”、“安”、“节”、“调”几个字,中心思想就是“和”的问题、“顺”的问题。这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采取必要的心养、食养、体养、药养(含针灸、按摩、气功)等手段,实现机体与自然界以及自身阴阳气血的平衡,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或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从而达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养生,就是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生活、顺应自我。养生,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提倡“以顺为养”,“顺”就是随心、随意、随机、随缘,不能刻意。只要做到心情顺、饮食顺、体力顺、保养顺,养生就没有问题了。听完我讲的内容,家庭主妇们回去可能就不用为今天买什么菜、做什么饭犯愁了。当然,具体的养生方法,中医有很丰富的内容,生活起居、饮食、体育锻炼、药物,都有法则,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没有办法给大家讲了,以后还有机会。但总体来说,中医的养生原则就是以顺为养,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生活、顺应自我
中医的养生理念与中国的文化理念、哲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发扬国学,就要学点中医,这是解决中国养生问题的特色课程。中医的养生不仅吸取了儒家以德为养、释(佛)家以性(心)为养、道家以体为养的长处,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而且把他们发展成了一门科学,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它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顺”、是“和”,就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生活方式。讲起这里,我不禁想起去年夏天台湾高僧星云大师在北京讲座中的一段故事:他说,中国文化讲和谐,佛教也讲和谐,我们和尚的名字“和尚、和尚,以和为尚”;颠倒过来讲“尚和,尚和,崇尚中和”。他还形象地以佛教的合掌来比喻和谐:人有五个手指,如果大拇指我是老大,二拇指说我指挥一切,老三说我位居中央,老四说我最富有(戒指之类的装饰物都戴在第四个指头上),那就无法合掌了。小拇指老五,什么也没说,可它离佛心最近,合掌念“阿弥陀佛”时不正是这样吗!由合掌联系到鼓掌,鼓掌除了直接体现出的热烈、友好、团结、礼让、沟通精神外,还对兴奋精神、活跃情绪、激扬正气、促进血液循环、活化手部血液流通、活动臂力等具有生理学意义。既然鼓掌对人对己如此之好,我建议为我们今天讲座的主办方、支持方,为我们在座的每位朋友及其家人的健康、幸福鼓掌!
武留信:今天我们请了三位国内重量级的专家为大家讲述了健康理念,特别是从三方面学会甄别健康信息,提高健康素养。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归纳起来就是“健康生活、和谐社会、幸福中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