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药材近期飙升的状况,国家发改委近期赴国内六省对中药材市场价格情况进行督查。据悉,此举意在抑制中药材的价格过快上涨,同时也是国家发改委采取价格限价行动的开始。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药材市场开始经历涨价高潮,从干旱到洪水再到地震灾害,外加游资炒作的作用,国内中药材价格经历了“全体涨价”。据中国中药协会的检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
一些中药材经销商也在抱怨,“中药材价格近期上涨势头很猛,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这些中药材经销商都对政府的政策持观望态度。经销商的忧虑并非个案,中药材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均表示,“近2年中药材价格一路上涨,但近期的上涨速度更快,而之前并没有太多迹象。”
对此,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近期指出,应该通过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和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由国家的权威部门建立信息检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生产供需等信息,有效抑制中药材的无序上涨。
显然,由于产品品类的差异,不同医药企业对中药材价格上涨压力的反应相同,从事低端中药生产的企业可能受原材料涨价影响较大。不过,一些大的企业对消费品类产品具有定价能力,因此,受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冲击较小。像同仁堂等大型药企是历次中药材价格上涨的收益者,此次也不例外。由于同仁堂中药的品系很多,预计此次同仁堂受益的种类较多。而康美药业等走的是中药饮片制造和贸易商路线,也有可能成为中药材涨价的受益者。
事实上,中药材价格飞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标准,因为标准不同,投机者有机可乘,中药材价格则一路飙升。
据悉,国家价格主管部门价格形成机制开始“下沉”,7月底,经相关机构批准,广东医药价格协会正式宣告成立。对此,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广东医药价格协会成立的初衷是分担国内价格主管部门的一些职能,也属于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一次权利“下放”,未来协会将在宣传价格法规政策和价格改革措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毕竟,中药材价格权利“下放”是正道,这样可以形成灵活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各省市具体情况不同,有时相差还很大,因此对中药材的限价令等行政手段很可能会失灵。(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