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领衔的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首个“人工心脏”项目——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的研制及其治疗终末期心衰的研究,经过3年多的研究,日前通过结题验收。专家评价,这是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样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临床上,对于终末期心衰病人,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心脏移植。但由于心脏供体的匮乏,许多准备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中死亡。2007年,由刘中民牵头,上海市东方海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上海麦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的研制及其治疗终末期心衰的研究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在3年多时间里,科研人员研制出一个外形小巧、泵机合一的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代替原有的人体心脏。
据刘中民介绍,这种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在国外价格昂贵,需18万美元~60万美元,而该团队研制的这款“人工心脏”的外形、尺寸、重量以及流体动力学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似,但产品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1/5-1/6,预计很快会进入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