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9月5日讯 麦当劳“简单的前台+标准话的后台”的标准化经营模式是全世界出了名的,曾经在快餐行业备受推崇。但是最近,从汉堡原料被曝晒,到吃鸡翅吃出活蛆虫,再到炸鸡用油4天才换一次,麦当劳等洋快餐接连遭遇“质量门”。媒体、监管部门、消费者都有自己的说法。在这些洋快餐“没形象”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呢?
首先是国家法律和消费者维权的滞后。在欧美国家,对于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人身保护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其商业法律中,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性问题,企业必须承担责任。欧美国家民事案中常见的“惩罚性赔偿”,是一种赔偿数额大大超过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其目的是以铁腕严惩侵权和违法者。依照美国法律,只要被告存在“欺诈的”、“轻率的”、“恶意的”、“任意的”、“恶劣的”、“后果严重的”侵权或责任行为,即可适用此项法规。美国最著名的麦当劳热咖啡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仅仅因为咖啡温度高于行业公认标准,造成一位老太太烫伤,即被判罚16万美元的损失和精神赔偿,48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这在我国目前是做不到的。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只是规定了企业对消费者的赔偿责任,再加上一个违规产品10倍的赔偿金,却没有设定惩罚性赔偿。那么,这个赔偿额度就相当小,加上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所以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种种原因的长期累积,造成了洋快餐在中国的“质量门”。
其次,是外商对我们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欧美国家,即使没有法律规定,麦当劳、肯德基也会对自身严格要求。但是到了中国,却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赚钱的场所,不规范的事情总在发生。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是向外商炫耀我们的商机,炫耀投资的好处,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发展作为强盛国家、保护家园、吸引更多高端企业或人才的有力武器,我们没有爱护自己的环境,没有爱护自己的健康,没有爱护自己的权利。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怎么可能爱你?同时,我们的各项法律政策,招商引资的环境,都没有做到让外商从心里产生“安居乐业”的愿望。曾经有人说美国让外国人赚钱,更让他们把钱留在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很好地实现了安居和乐业的完美结合,既然钱留下来了,当然想长期发展,遵纪守法也就成了必然之选。但是对很多外商而言,中国也许只是他们赚钱的地方,而不是自己的家。既然不是自己的家,自然就不会有爱护之心,既然觉得自己只是外人,就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那么把钱赚够了就走是他们最终的目标。于是刚开始为了争取消费者份额所宣扬和遵守的标准开始慢慢弱化,商家的陋习渐渐显露,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偷奸耍滑,忽视法律。而我们,却太过于相信这些企业会给我们带来繁荣,带来安全,结果自然是大失所望。
麦当劳、肯德基的“质量门”事件,实际上折射出我国在法律法规、监督管理、消费观念上的诸多问题,在愤怒与悲伤之余,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到底要怎样规范企业,改变习惯,保护自己。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正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惑和不安。国外的很多经验其实执行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一定要去纠正偏差,从现在做起。我们常说,人从好变坏很容易。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中国弱化管理标准、质量控制失误的事实,除了说明被国内企业不良行为同质化以外,更说明企业的本质就是利润最大化,在监管不严、惩罚不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会以利润为主,而不是以标准和质量为主,更不屑于消费者的权益了。因此,对食品企业严格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出来了,我们就要正视,要吸取教训,不能因为一个“洋”就忽略管理,绿灯放行,而要让洋快餐们明白: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饮食安全必须得到保证和保护。同时要尽快修正我们在发展、招商、环保中的一些危险做法,真正营造和谐、健康、优质、有序的发展环境,留住高端外资企业的钱和人,让这些“洋”企业来中国的“淘金梦”变成在中国的“安家梦”,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