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仪
微波是指频率从300MHZ到1GHZ范围内的电磁波,在本世纪30年代,医务工作者发现了微波的生物效应。在临床上,微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微波致热效应和非微波致热效应。微波治疗仪所采用的微波热疗是一种非接触加热方式,不存在因电接触造成的热灼伤和电灼伤的可能。近几年,由于各项技术的日臻完善,使得微波治疗无需麻醉,可在门诊完成,具有简便、安全的特点。
微波治疗在国际、国内已经应用多年,其疗效已得到世界医务界的肯定。在手术时以其优越的止血效果,先进的作用原理,微小的组织损伤,而被喻为取代电灼、冷冻、激光的新技术。微波治疗仪是一种利用微波对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的新型医疗仪器。它除具有深表加热的特点外,还具有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安全性高以及造价低,仪器结构紧凑,适应性广泛等优点。通过配备不同的附件设备,可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微波治疗仪 其是在微波技术,传感器、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科技术的综合体,是一种既安全、方便、良好的手术治疗方法,无需麻醉,可在门诊直接完成。
微波治疗疾病原理
微波为什么可以治疗疾病?生物电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已愈益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对高频电磁波的研究已经拓展到毫米波段,并被视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毫米波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1968年,加拿大学者Webb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毫米波可抑制细菌生长的生物效应文章,随后他又报道过微生物对毫米波存在类似谐振的能量吸收谐振点,指出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对毫米波具有不同的吸收谐振点。此后,俄、美、德、法和中国等许多科学家都做了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工作。结果表明低能量密度的毫米波照射能引起明显的生物效应,同时在毫米波临床应用上也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微波作为毫米波的一种,除了具有毫米波的共有特性外,还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毫米波的独特性质。微波的主要特点是它的似光性、穿透性和非电离性。
似光性——微波与频率较低的无线电波相比,更能像光线一样地传播和集中;
穿透性——与红外线相比,微波照射介质时更容易深入物质内部;
非电离性——微波的量子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不改变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只改变其运动状态)。短波超短波同属电磁波,但与微波相比,由于频率大幅度降低,临床效果差别很大。人体的血液、淋巴液、脑脊髓液等对微波都有特殊的吸收作用。如短波超短波在电极作用下,脂肪与肌肉的温升之比约为9比1,而人体皮下都有一层脂肪,脂肪吸收电磁能产热过多,势必妨碍电磁能在深部组织的作用。而微波作用于人体脂肪和肌肉的产热之比接近于1比1,因此微波的热效应更均匀,在较深部位肌层内仍有显著的热效应。
微波生物学临床治疗机理微波热效应人体组织是由各种有机与无机化合物组成,这些物质在电学上可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人体内钠、钾、钙、碘、铁等多种无机离子,它们在微波电磁场中忽而被吸引,忽而被排斥,形成电场方向的振动,振动时离子间的互相摩擦以及和周围媒质间的摩擦产生了热。人体胶体组织本来并不显电性,但部分胶体颗粒吸附周围的离子也会呈现电性,形成带电的胶体,这些物质在微波场作用下亦产生类似离子的摩擦碰撞运动而产生热。人体组织中的肌肉、脂肪、蛋白、内脏、血液、淋巴液等在电学上均属电介质,它们含有大量水分。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所带的正电和负电作用中心重合,通常情况下不呈现电特性。在微波电磁场下水分子极化,水分子中正电和负电作用中心不重合。形成电学中的电偶极子并按高频场瞬间场的方向重新排列,使之发生急剧旋转产生摩擦热。
微波非热效应微波作用于人体组织除热效应外还存在着非热效应,例如人体乳脂、红细胞等带电颗粒在微波场作用下沿电力线分布排列成串珠状,这些现象在不引起热的电场强度下亦可发生,反映在临床医学上有特定疗效,显然这种疗效与热效应无关。
治疗机理大量科学实验表明,不论离子、带电胶体或偶极子在微波场中所作振动或旋转运动产生的热效应,或带电颗粒在微波场下产生的非热效应(电磁振荡效应),都可以改变人体组织的理化反应特性产生临床的治疗效果。微波理疗是将微波能集中照射到病变组织部位,被人体软组织吸收。由于微波是高频电磁场,它可以穿透入人体组织内部,因此这种生物效应不仅局限在人体表皮产生,而在被照射到的全部组织上从表皮到深部同时产生上述微波生物效应,表现出局部组织温度上升,导致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营养等一系列生物学作用
在伤口愈合治疗中可加速伤口部位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提高组织再生能力。通过动物实验、病理分析及大量临床验证表明,在促进伤口愈合、软组织损伤等临床治疗中有消炎、缓解疼痛和促进水肿液吸收作用。微波对微生物细菌有杀伤作用,因此在外伤伤口愈合治疗中有降低感染率效果。
微波治疗的特点采用高频率局部辐射,在较小的微波功率输出条件下,即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微波对人体组织的热效应效率高、穿透力强、具有内外同时产生热的优点。微波在人体组织内产生热量,作用可达5--8厘米,可穿透衣物和石膏等体表覆盖物,直达病灶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水中吸收和新肉芽生长。体表式辐射器便于摆位(人体表各部位),不受患者坐、卧影响,从而让患者使用感觉更舒适、操作更简单。
适用范围广,治疗多种疾病,治疗中无痛苦、无创伤、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具有消炎、活血、止痛之功效。
微波治疗不需要出去衣物即可治疗,因此即使是人体尴尬部位治疗也不需要它以回避,可以在休闲和娱乐中解除病痛。
微波在脂肪与肌肉产生热的比例接近1(短波和超短波在电极作用下脂肪温升与肌肉温升至比约为9比1),即微波热效应比较均匀,即使在较深部位肌肉层仍有显著热效应。因而,即使较深部位病症已可达到较好疗效
微波多功能治疗仪的应用原理:
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利用微波生物组织的热效应,对病变组织进行止血、凝固、灼除或消炎、消肿、止痛、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等,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各种物质对微波的吸收能力如何?
答:微波加热是介质材料自身损耗电场能量而发热。而不同介质材料的介质常数εr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gδ是不同的,故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的热效应也不一样。由极性分子所组成的物质,能较好地吸收微波能。水分子呈极强的极性,是吸收微波的最好介质,所以凡含水分子的物质必定吸收微波。另一类由非极性分子组成,它们基本上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微波,这类物质有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砜等、塑料制品和玻璃、陶瓷等,它们能透过微波,而不吸收微波。这类材料可作为微波加热用的容器或支承物,或做密封材料。在微波场电中,介质吸收微波功率的大小P正比于频率f、电场强度E的平方、介电常数εr 和介质损耗正切值tgδ。
微波加热的原理是什么?
答:介质材料由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组成,在电磁场作用下,这些极性分子从原来的随机分布状态转向依照电场的极性排列取向。而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这些取向按交变电磁的频率不断变化,这一过程造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摩擦从而产生热量。此时交变电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介质温度不断升高,这就是对微波加热最通俗的解释。微波杀菌的机理是什么?
答:微波灭菌的机理在于,细菌、成虫与任何生物细胞一样,是由水、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无机物等复杂化合物构成的一种凝聚态介质。其中水是生物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在75~85%,因为细菌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必须有水参与才能进行,而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对各种营养物的吸收是通过细胞膜质的扩散、渗透和吸附作用来完成的。在一定强度微波场的作用下,物料中的虫类和菌体也会因分子极化驰豫,同时吸收微波能升温。由于它们是凝聚态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加剧了微波能向热能的能态转化。从而使体内蛋白质同时受到无极性热运动和极性转动两方面的作用,使其空间结构变化或破坏,而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其溶解度、粘度、膨胀性、渗透性、稳定性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失去生物活性。另一方面,微波能的非热效应在灭菌中起到了常规物理灭菌所没有的特殊作用。也是造成细菌死亡的原因之一。微波的穿透能力如何?
答:穿透能力就是电磁波穿入到介质内部的本领,电磁波从介质的表面进入并在其内部传播时,由于能量不断被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它所携带的能量就随着深入介质表面的距离,以指数形式衰减。透射深度被定义为:材料内部功率密度为表面能量密度的1/e 或36.8% 算起的深度D,微波的加热深度比红外加热大得多,因为微波的波长是红外波长的近千倍。红外加热只是表面加热,微波是深入内部加热。
什么叫微波的选择性加热?
答:不同性质的物料对微波的吸收损耗不同,即选择性加热的特点,这对干燥过程有利。因为水分子对微波的吸收损耗最大,所以含水量高的部位,吸收微波功率多于含水量较低的部位,从而干燥速率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