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讯(记者 操秀英)首次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三七新品种-苗乡1号和苗乡2号,其成功选育为中国中药产业种业建设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对推动中药材种业发展及药材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在4月20日召开的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推广会暨无公害三七栽培技术培训会上向全行业发出倡议,践行无公害中药材种植,以高品质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本次会议由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云南省文山州人民政府主办。
中药三七被誉为南国仙草,在心血管、脑血管、肝脏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已成为400余类1000余种中成药的核心成分。在4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中,不同的三七个体成分含量高低不一、抗性强弱及产量差异大等问题突出,极大的影响三七质量稳定性。
今年已经73岁的余子畏先生作为三七科学种植的先行者,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了寻找三七良种的步伐。“不管什么作物,种子好的,收成就好,三七也应该是这样,有的三七地生病,活下来的就是抗病性强的,我就一株株收集起来。”他从数亿株三七中挑选近万株具有优势性状的株系培育。目前苗乡三七的现任董事长余育启先生子承父业,已建设西南地区人参属最大的种质资源圃,保留1.07万份三七种质材料,保证了遗传多样性。
“破解之道是品种选育。”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表示,“从野生到家种,规模化连续种植往往导致农作物品种退化,抗逆性递减,造成病虫害肆虐。过度或不当使用农药化肥,又会加快抗逆性衰退,形成恶性循环。种质创新、良种应用才是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基。”
面对基础研究薄弱、专业人才不足、科技信息匮乏的条件限制,2009年苗乡三七投资1.8亿元建立苗乡三七科技园作为科研平台,努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平台汇聚了全国各地300多位专家学者,大力引入现代先进育种技术,不断加快品种选育进程。苗乡三七采用系统选育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了一批批优良的三七品系。
“目前苗乡三七已经集结了一支国内外专业团队,整合了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学院等国内优势资源。他们始终保持对三七研究的情怀,择一事终一生,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上。”张伯礼动情的说。
“三七新品种病虫害发生率下降62%。”张伯礼认为,这是三七新品种选育工作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是三七产业走向“无公害时代”的关键一步。高抗逆性优质种源,与适宜产地生态、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管理规范共同构成了中药产业无公害生产的基石。
无公害生产标准未来将成为中药材品质的最低门槛。陈士林强调,无公害中药材,是按GAP或GACP生产,有限度使用国家推荐性标准的化肥和农药,质量达到药典标准及无公害质量标准的药材。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提升中药品质,中药材精细栽培体系必不可少。张伯礼认为,面向中药材生产的精细农业管理,依据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手段,精确地定位到每种中药材的栽培特性,从产区选择、田间管理等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
张伯礼介绍,我国制定了中药材无公害生产的通用规程,建立了150种常用大宗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标准操作规程,200多家企业推广GAP或GACP认证,中药无公害新时代已经开启。
当前页面地址:http://www.zgysw.net/news/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