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南省血液中心建立的“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既与中国采供血体制和模式的变迁密切相关,又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集中采供血模式的先进经验,不仅在海南省,而且在中国开创了和谐血液生态的成功实践。
一、背景与起因
1989年,为保障海南医疗用血需求与安全,海南省卫生厅批准在刚刚成立一年的海南省红十字会中心血站的基础上成立海南省血液中心,承担着海南全省临床用血采集、制备、贮存、供应和临床输血技术的科研和推广任务。血站建立伊始,由省财政厅投入彩票基金80万元,中国红十字会担保贷款35万元做为建设基金。
1995年9月,海南血站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海南血液事业面临着严峻的局面:
——社会献血观念十分落后。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社会对血液中心完全是“三不知”——不知道血站是什么、不知道血站在哪里、不知道血站做什么。
——采血体系缺失。采供血制度形同虚设,血液采集困难,血源及血液安全性难以保证,临床用血十分紧张,甚至只能远道从广西、四川等地调入。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海南省财政对血站投入非常少,市、县财政更是无力对所属血站投入运营所需的基本资金。
——用血量少。海南省是全国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人口基数小,用血量相对较少且恒定,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血源地集中。海南省的城市集群集中在海口、三亚两市及其周边,血源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两地。
——各市、县供血困难。市、县一级医院血库受行政地域管理限制,难以调剂血液余缺和向周边市县供血。
面对种种不利条件,海南省血液中心的改革思路是:在现实条件约束的局面下,寻找一条最有效、最可行的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海南采供血事业的超常规发展,建立海南省和谐的血液生态环境,并使血液中心自身得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的建立与实施,是海南省血液中心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
为此,他们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合理调配和优化采供血布局。血液中心深入调研了美国、澳大利亚、葡萄牙等发达国家同业先进的集中采供血模式,借鉴了日本77个血液中心统一由日本红十字会管理、对血源优化布局和合理调配的采供血模式的优点。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用最少的投资创立全国第1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省级采供血体系,构筑了“省血液中心—区域分中心—县供血库”三位一体的“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
二、做法与经过
normal align=left>(一)经过
normal align=left>1996年,海南省血液中心打破常规,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海南省血液中心的大力推动下,1996年5月11日,我国首部省级无偿献血法规《海南省公民无偿献血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海南省公民无偿献血工作开始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1998年10月,海南省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停止省内个体卖血。
2001年5月,海南省第一次庄重地宣布:长期受“血荒”困扰的时代结束,海南省临床用血全部来自省内无偿献血。
2004年5月,海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取消了政府下达的献血指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体自愿无偿献血。(同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发布消息称:全国各地尚有15%的临床用血来自有偿献血,全国12个省、区、市自愿无偿献血不足50%。海南血液事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5年10月份起,无偿捐献的机采血小板量100%满足了临床用血小板需求,无偿献血实现完全自愿、无偿。
2006年,海南省无偿献血名列全国排行榜第二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7年3月,海南省血液中心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二)做法
做法之一:优化组合人力资源
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用人机制是一个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础。海南省血液中心人事制度的改革首先从组织机构开始,精减科室,综合职能,简化中间程序,中心积极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做到“贤者用其贤,能者用其能,工者用其巧,智者用其明”,建立识人、用人、育人、留人的良好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全中心贯彻竞争意识,并完善人事管理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中心的整体发展。
1.聘用制。中心实施一年一聘的制度,聘用人数多于在编人数,合理配置人才,这种格局有利于血站的发展。
2.聘任制。实行中层领导、科主任竞聘制度。优秀的科员可以竞岗相应职位,以增强科室主任的危机感,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3.轮岗制。树立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目标,让职工到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岗位工作、培训,使职工尽可能适应多个岗位要求,融洽整体的配合与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4.责任制。实行站、科两级管理,责、权、利分明。每个科室只设一名科主任,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
做法之二:完善质量体系
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引进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法则和管理手段,使中心管理理念尽可能与国际态势同步,做到有章可循。
normal align=left>海南省血液中心始终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于1999年推行和贯彻实施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对采供血过程和各种血液产品的制备进行质量监控。初步建立起一个有效运转的、适宜的、自我改进的质量体系。
实践证明,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使中心的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第一,全员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明显提高。第二,各项工作职责清晰,权限分明,有条不紊。第三,质量管理目标明确考绩比量,具有可评价性。第四,实施动态管理,持续满足中心内外的各种要求。第五,有力地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实施,具有可操作性,达到确保血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最终目的。
做法之三:锻造庞大的无偿献血军团
海南省血液中心精心策划,真诚服务,深入动员和宣传,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力量的作用。
●借助政府支持。
——以省政府名义下达指导性献血计划指标,支持无偿献血。
——以省卫生厅和省红十字会名义联合表彰无偿献血者,并在报纸上公布和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
——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在省卫生厅办公大楼显著位置,建设环境优雅的“献血屋”,体现领导重视和带头,方便群众献血。
●联合媒体鼎力宣传。
——与电视、广播、报纸合作,全方位展开无偿献血宣传报道。
——成立了国内首家 “宣传无偿献血联谊俱乐部”,扩大无偿献血影响;
——与海南省记协合作,连续举办“无偿献血好新闻奖”评选活动,形成稳定的宣传队伍;
——利用主流媒体,发表监督文章:如《百多单位惊见53个“零”》、《令人尴尬的“零单位》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举行“我献血、我健康、我快乐”的献血征文活动,感谢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多次定期献血的个人,激励和颂扬无偿献血的无私义举。
——举办高校“献血杯”无偿献血知识电视大奖赛,动员和宣传全省高校学生踊跃参加,打造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军团。
●为献血者优质服务。
——创办“海南省血液中心网站”,与献血者进行双向沟通和及时解答;
——组织“新千年献热血”活动,号召群众以特殊而有意义的方式迎接新千年的到来;
——邀请10名法兰西小姐为“无偿献血宣传者”,进行街头宣传无偿献血;
——组织情人节“热血见证真爱”活动,有情人携手无偿献血;
——举办“无偿献血之歌”大型公益晚会,激发全民无偿献血热情;
normal align=left> ——开通短信系统,为无偿献血者发送节日和生日祝福、血液检测结果等内容;
——实施人性化关怀:为无偿献血者寄送生日贺卡、赠送体检卡,为献血者或亲友免费做四项化验;
——创建三亚南山功德碑林,为无偿献血者立功德碑;
——开展“送光明”活动,为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做“白内障”复明手术;
——开展捐赠活动,为贫困山区和灾区的无偿献血者家庭捐款捐物。
……
一系列精心谋划和运作,使无偿献血功德无量的观念逐渐深入民心,形成了一支从省长、将军、农民、士兵到普通群众、打工仔的无偿献血生力军。
在机关:
——每逢建省办特区纪念日,省直机关都举行无偿献血活动。
normal align=left>——召开会议的日子,临高县委书记带领县四套班子领导和35个政府职能部门干部参加了无偿献血;
normal align=left>——文昌、定安、海口市美兰区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发放资料,组织干部无偿献血。
normal align=left>……
normal align=left>在学校:
normal align=left>——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一天就组织306名师生献血,刷新了省内高校一天献血人数的记录。
normal align=left>——海南中学周末组织年满18岁的学生无偿献血,作为特殊的成人礼。
……
在企业:
——琼海东红农场以“迎奥运捐热血献爱心”为主题的献血活动,发动全场干部职工献血。
normal align=left>——新大洲本田海南分公司,从为争创“无偿献血应急活血库”单位而活跃无偿献血。。
——联通公司文昌分公司将无偿献血作为向“国庆献礼”的自觉行动。
normal align=left>——海南平安人寿保险将无偿献血作为公司的优秀传统,不断弘扬光大。
——海南金鹰安保集团公司多年来,又成为血液紧缺时救急主力分队。
normal align=left>——海南京豪三源大酒店将每年的3月1日确定为“酒店献血日”。
normal align=left>——海南第一百货设立无偿献血日,11年连续获得省卫生厅和省红十字会授予的“无偿献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normal align=left>……
做法之四:打造独特的海南血液文化
组织独有的文化可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对外获得公众认可,对内形成凝聚力。它一旦蕴积于人心,就会释放出强大的物质和精神能量,形成不可估量的生产力。
1999年,海南血液中心第一个在全国血站导入企业CIS运作系统,对员工进行中心理念、中心精神、中心文化、中心行为准则和员工(个人)形象进行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设计制作视觉形象系列,在全国第一个以飞翔的蓝色海鸥为统一徽标、标准色和标准字,将捐血车车体喷上有中心徽标、特征的广告画面和口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大地提升了中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奠定无偿献血发展的良好基础,成功树立起“海南血液,呵护您的生命和健康”的形象。
特别是中心精心策划,投入资金制作、宣传和推广的无偿献血公益歌曲《赤诚》,对全国无偿献血的宣传和中心形象的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赤诚》歌曲于2000年4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不断重播,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益,被评为1999—2000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2001年荣获首届“全国公益歌曲评选活动”金奖、全国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首好歌奖。被中宣部向全国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海南血液的品牌。
通过实施形象建设系统工程,员工以血站人而自豪,时刻以奉献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中心获得公众广泛的支持与认可。
“海南血液,呵护你的生命与健康”作为海南血液一句流行语,并不是口号,它已深化为献血者和用血者共同的理念与信心,是由中心与社会公众在情感上共同筑起的精神长城和联接彼此的纽带。
做法之五: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血液事业队伍
海南省血液中心把培养高素质人才列为重中之重。中心历来重视职工素质教育,鼓励职工进行在职学习,多次派职工外出到各血站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让职工获得更新更专的业务知识。中心多次在内部举办专业技术讲座,让全体职工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每一位职工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要求。中心鼓励职工进行在职学历教育,积极为之创造条件。中心响应卫生部的要求,全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通过设立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与培训目标,着重对职工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教育,重视对卫生技术人员创造力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输血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使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整体水平跨进全国同业界的先进行列。
三、成效与反响
normal align=left>经过近20年的发展,海南省血液中心已从成立初期固定资产不足300万元、员工30人、年供血量500万毫升的县级血站水平,发展成为拥有员工135人、年供血量20余吨、占地30亩、固定资产5400万元、具有现代花园式工作环境的省级血液中心。
海南省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逐步建立后,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见图)。2001年5月起,海南全省临床用血实现百分百来自省内无偿献血,确保了安全血液的来源;2004年始全省取消指导性献血指标,无偿献血实现真正的自愿、无偿。2006年,海南省无偿献血名列全国排行榜第二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08年,海南省荣获“2006—200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先进省”。迄今,全省已有44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116.26吨;登记在册有效机采献血者1428人,Rh稀有献血者372人。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61人次,银奖147人次,铜奖529人次。
normal align=center>
normal align=center>图2 1996—2008年无偿献全血情况(单位:U)
normal align=center>
normal align=center>图3 2001—2008年单采血小板量(单位:U)
normal align=center>
normal align=center>
normal align=center>图4 1996—2008年无偿献全血人次
normal align=center>图5 2001—2008无偿献血小板人次
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海南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高效、合理、广覆盖,有利于血液管理,有利于保证血液质量,有利于充分发挥血站的社会效益”, 使全省血液工作名列全国前茅,并使血液质量与发达国家一样达到了国际标准。这个采供血体系成为国家卫生部向全国血液工作推广的“海南模式”。
四、探讨与评论
12-1578血液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和谐的血液生态就是要安全、快速、持续、高质量的采集与供给血液,使整个血液服务系统处于动态均衡的良性循环状态。和谐的血液生态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和谐的献血环境;二是和谐的用血环境;三是有效的血液管理。简而言之,和谐的血液生态就是要建立起血站与献血者、与医疗机构、与政府(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自身内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由海南省血液中心创立的覆盖全省的“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 以省血液中心为本部,在东部琼海市、南部三亚市和西部儋州市各建一个分中心,向全省各市县辐射供血,采血范围覆盖全省18个市县,供应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做到全省统一规划采供血,统一检测,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的血液的行业模式,从而确保了血液质量。至今,全省没有发生一例因用血传递疾病而引起的质量纠纷,也没有发生一例因送血不及时而引发的临床用血纠纷。
“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是我国第一个借鉴国际先进的血液管理模式,结合我国和海南实际而建立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采供血网络,完全区别于国内各省市依行政级别而设立的机构,这一改革与创新,被称为“海南模式”,它通过对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充分运用规模经济来实现集约式管理,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了最大的产出,建立了海南和谐的血液生态,确保了全省人民医疗用血的基本需求和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