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泌尿外科学会、中华泌尿外科学会尿控学组、中国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促进联盟日前完成的国内首个泌尿外科门诊患者下尿路症状现状调查(LUTS China)结果显示,40岁以上的中老年LUTS患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70%,其中41~60岁患者占30%,LUTS发病呈年轻化发展趋势。
LUTS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以排尿障碍(可通俗理解为尿不出,如尿不尽、尿踌躇、尿分叉等)和/或储尿障碍(可通俗理解为憋不住,如尿急、尿频、夜尿、急迫性尿失禁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其中大多数患者自身感觉储尿期症状的影响比排尿期症状更严重。此次调查表明,引发LUTS的最主要疾病包括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良性前列腺增生(BPH)、BPH伴OAB、前列腺炎等。
调查显示,LUTS正成为一种普遍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被迫减少饮水、外出时要经常找厕所、不敢参加社交活动、无法长时间工作、工作效率降低、无法正常睡眠、担心漏尿回避性生活等。EpiLUTS研究结果显示,LUTS使35.9%的男性和53.3%的女性患者产生焦虑情绪,使29.8%的男性和37.6%的女性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给患者的心理、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可能进一步引发更为严重的疾病,如抑郁等。但很多患者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羞于启齿,常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就诊意识低、就诊时间晚是阻碍患者治疗的两大因素。从参与此次调查的门诊患者I-PSS评分来看,85%的BPH患者为中重度症状,自测平均分达15分。据国际通用BPH诊断指南建议,I-PSS自测表总评分达7分以上的患者,就建议应接受药物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该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国内患者的就诊意识薄弱。因此,医生应积极帮助患者学会利用I-PSS、OABSS自测表等工具实现自我诊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传统上,对于LUTS的治疗是以干预原发病为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而如今治疗观念正在悄然转变:开始从疾病治疗逐步过渡到强化症状控制治疗。欧洲泌尿外科学会的2011版男性非神经源性LUTS指南以及2012版男性LUTS治疗指南,都强调了以症状为导向,强化症状控制的干预新理念。其中,对于排尿期症状为主的中重度男性患者,通常选用坦索罗辛等α受体阻滞剂;对于以储尿期症状为主的中重度患者,可选择索利那新等抗胆碱能药物;兼有排尿期和储尿期症状的,可先选用α受体阻滞剂,如过4~6周储尿期LUTS仍持续存在,可考虑联合应用两类药物,但怀疑存在膀胱出口梗阻的患者则应谨慎应用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