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宜川县主管文教卫生的副县长强永学曾当过县教育局局长。他认为,目前陕北地区县域医改的现状,跟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情况比较相似,主要表现为:政府投入加大,民众个人负担明显减轻;机构运营模式发生改变,队伍积极性调动尚需探索。
百姓对新农合感受最深
个人负担比例下降空间还很大
9月26日,躺在县医院内科病床上,志丹县丹巴镇元毛村的元老汉看起来心情不错。66岁的老元因胸闷、头晕于一周前入院。他说:“我年轻时,老人们得病,兄妹几个摊钱。家里条件好的还成,条件不好的,就不让老人住院,大家还常为摊钱多少闹矛盾。现在好了,有病住院,合作医疗报一点,自己掏一点,孩子们的压力小多了。”
在延安市卫生局局长刘海宽看来,评价三年医改的效果,保障水平提高应记头功。目前,延安市新农合个人报销最高封顶线达15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能达75%以上。吴起县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区),还启动了困难患者的二次救助制度,补助标准最高达30万元。“如果不是特别大的病,在县域内能看好,大部分农民都能负担得起。”
实现了新农合市级统筹的榆林市,今年筹资标准将达人均350元。该市卫生局副调研员王东林介绍,高出全国人均筹资标准的70元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其中,北部富裕的6个县(区)全部由县(区)财政承担,南部经济欠发达的6个县,市、县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通过不同县(区)分类别筹资和统一报销标准,实现了全市参合农民平等受益。
米脂县医院副院长吴炳如认为,如何提高病人的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和保大病能力应是下一步保障制度改革重点。以米脂县为例,政策范围内新农合报销比例虽可达75%以上,但实际报销比例只有50%左右。按县医院现有均次住院费用2000多元计算,农民住一次院个人平均还要花1000多元。“一般农户没问题,但条件不好的农户有压力。如果得了大病,或者需要多次住院的慢性病,那就惨了。”他说,“只有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才能说真正解决了看病贵问题。”
卫生服务方式发生巨变
乡镇卫生院走到十字路口
宜川县秋林镇显头村卫生室紧邻马路,远远望去,红瓦白墙,特别显眼。从医20年的村医王瑞平说起卫生室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村卫生室的房子是公家盖的,还给配了巡诊箱等设备;不靠卖药挣钱,拿上了工资;报信、回访慢性病人、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很费工夫。
志丹县双河乡卫生院负责人老赵告诉记者,评价卫生院好坏的指标全变了。过去,上级来检查,院长必报两项数据:业务收入和手术开展情况。而现在的报告内容是公共卫生项目数据和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情况。(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指挥棒的变化带来医务人员工作内容的改变。在吴起县铁边城镇中心卫生院,原来的外科手术室已好久不用了。外科医生出身的副院长燕志飞如今除了值班看些头疼脑热的病人,或者偶尔照顾住院病人外,下村搞公共卫生已成他的重要职责。在这家卫生院,12名医护人员每人联系一个村,“业务能力强的医生搭配能力弱的村医,以维持全镇公卫工作的均衡”。燕志飞联系的是田百户村,离镇上大约10公里,平均一周去一次。
与县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的景象不同,干净漂亮的乡镇卫生院多数空旷寂静,职工看起来无所事事。这是记者在陕北走访5个县(区)后最直观的印象。对此,接受采访的当地业内人士评价不一。
一部分人认为,医改后乡镇卫生院门诊病人普遍增加,说明卫生院还是农民看病的重要选择。而住院病人减少,是新农合报销政策调整、卫生院剧烈转型带来的副产品,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卫生院运行机制逐步理顺,能力逐渐增强,许多病人还会回来。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为县域医疗机构的中坚,卫生院住院病人少不符合分级医疗规律。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患者数量相辅相成,病人少,对医生没有吸引力,反过来又会降低服务水平,如此恶性循环,医方将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
县乡两级医生收入增加
村医收入下降明显
“医改前,诊所一年能卖10万元的药,刨去成本,年收入有4万元~5万元;现在,加上各种补助,一年收入也就2万多元,少了一半。家里有4亩苹果园,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村医王瑞平说,“干了20年,怎么收入越来越低?有时会想不通。”
与村医收入下降不同,接受采访的县、乡两级医务人员普遍反映医改后收入增加。宜川县秋林中心卫生院院长范金荣说,卫生院在职职工8人,2011年比2010年人均月收入增加200多元,今年还会再增加。医改前,这家卫生院主要靠卖药为生;改革后,包括政府零差率补贴、公卫项目补助、业务收入等,医院营业收入比以前多了4万元,主要用来增加职工收入。
志丹县医院外科主任张怀耀说,近两年,个人收入呈增加之势,2010年比上一年月均增加600元,2011年又增加800元,年增加幅度保持在10%左右,而且收入增加是普遍的。该院普外科护士长拓艳琴说,两年内,自己的月均收入由4000元涨到了5000元。
记者发现,尽管收入增加,但部分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对现状也不满意。某县医院一位医生表示,每月6000多元的收入,在当地算高的。但是,医生工作风险很大,没有节假日,一周平均工作50个小时,特别是近两年,门诊、住院人数增加,工作量大增,很累。
“以现在的付出,您觉得每月收入多少钱合适?”记者问。“至少超过1万元吧。”这位工作近20年、有副高职称的内科医生想了想说。
宜川县副县长强永学说,随着政府补偿机制逐步到位,医院基建、设备等大投入由政府保障,只要确定医院收入主要用于职工分配的改革方向不变,收入增加长效机制就能建立;但大环境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改革还需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