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潇雨□
去年秋天,张先生的父亲患鼻咽癌过世。回想起父亲最后的时光,张先生心如刀绞。“因为癌痛,70多岁的老父亲整夜整夜哭嚎,难以入眠,疼痛几乎摧残了他的意志。”张先生说,“癌痛发作时,人真是没有尊严可谈。”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全国百家医院癌痛合理用药情况调研》结果在京发布。调研显示,我国的癌痛治疗已有一定进步,但还有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诊疗,镇痛类药物使用情况并不理想。
调研历时3个月完成,在全国17个省(市)的175家医院开展,共收集癌症病例7060例,其中癌痛患者1896人。调研显示,在第一次疼痛发生后,仅有28%的患者在10天内就诊,三成以上患者一个月后乃至半年以后才就诊。而第一次因疼痛就诊后,仅有35%的患者会在10天内得到治疗,大部分患者接受疼痛治疗的时间在一个月之后。
使用阿片类药物是治疗中重度癌痛国际公认的金标准。调研显示,2012年~2015年,给癌痛患者提供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的医院从60.6%增加至76%,实施诊疗规范的医院从28.6%增加至47.4%。但这4年里,实际接受治疗的癌痛患者比例一直在11%左右徘徊。究其原因,患者及家属观念、顾虑副作用、药品管理政策限制是三大限制因素,占比分别是24.18%、23.53%、17%。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指出,癌痛教育是癌症诊疗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应消除患者和家属对使用阿片类药物的认识误区,提高医护人员对癌痛规范化诊疗和重要性的认知水平,推广舒缓医学。
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规定,癌症患者因镇痛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时,需申请“麻醉药品专用卡”(简称麻卡)。这一制度已于2005年11月停止。
“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近40%的医院仍要求给癌痛患者开具麻醉性镇痛药时建立麻卡。”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王杰军教授说,“部分医院对癌痛患者实行麻卡和疼痛专用病历双重管理,某些医院开具麻醉性镇痛药时还要患者额外提供文件证明。”
调查还显示,43.6%的癌痛患者出院时不能直接带药,要绕行去门诊专门开药。此外,根据调查,一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相关药品比例较低,仅为7.2%。“而恰恰是基层患者多,药物缺乏已成为基层癌痛诊疗的最大障碍。”王杰军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说:“国家于2011年开始推行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工作效果明显。数据显示,在实施了癌痛规范化病房管理的医院,新入院和门诊环节的癌痛筛查评估分别覆盖患者的98.1%和83.7%,明显高于未实施癌痛规范化病房管理医院的64.7%和70.6%。
但调查也发现,仅有15.4%的医院设有专职护士,针对门诊癌痛患者进行专项筛查和评估,28%的医院对疼痛评估收费。
发布会当天还成立了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协作组汇集学会、协会、医院、媒体及企业多方力量,致力于癌痛教育。萌蒂制药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忠林介绍,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大型公益活动今年4月启动,9家肿瘤医院参与,已为基层医务人员开展520场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活动,为2.2万名患者及家属推送了知识,并提供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