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 芳 方剑平□
从医祖岐伯、针灸祖师皇甫谧到西北药仓、大品种中药材主产地,甘肃省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历史积淀和资源优势。作为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通道、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试点示范省,甘肃的中医药如何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日前在该省敦煌市召开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国际论坛,揭开了答案。
文化拉近距离 疗效建立信任
会场内,中医药专家、学者讲述传统医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魅力;会场外,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在八卦图覆盖的地面上站定,伴随优美的音乐,练起由敦煌壁画演变出的健身操法。主场馆内两侧墙壁上,是甘肃中医药文化介绍,走到尽头,两边的敦煌医学展览馆和中医体验馆里,中外参会者络绎不绝。本届论坛上,甘肃省主打的就是中医药文化牌。
“把中医药推出去,要文化先行。”在不少场合,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都表达过这一观点。为此,甘肃省抓住外交外贸、技术援外、劳务输出等一切机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医药文化。目前,已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匈牙利8国建立岐黄中医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等4国建立岐黄中医中心。
另一边,甘肃省还把有留学、治疗、交流、体验、合作需求的国外团体和友人请进来。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百余名中医爱好者先后在甘肃省学习进修,多批次患者慕名而来接受中医药治疗。甘肃中医药大学还编辑出版了英语、俄语中医教材,不少外国患者治疗后成为甘肃中医药的义务宣传员,带动更多亲友体验中医药诊疗。
“我们还搭上了新媒体的快车。”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介绍,该省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建立跨国中医药工作微信群,搭建中医药交流平台,并研发了俄、英、法多语种的智慧中医App。
诊疗拉动需求 联动推进出口
近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法国人Badiou Chantalmrs慕名来到甘肃接受中医专家诊治后,不但关节疼痛缓解、皮疹减少,精神状态也大有好转。她既为中医的神奇疗效而惊讶,也为不得不出国就诊而烦恼。这不仅是因为法国中医师有限,更因为中药在欧洲应用尚存在不少障碍。
甘培尚介绍,甘肃省通过让更多的中医人走出去,用疗效创造诊疗服务需求,为中药走出去开路。据悉,近两年,该省累计派出中医药专家40余人,组织开展了多场中医药海外学术讲座、义诊,治愈境外患者2000余人。该省还加快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进程,大力推动中药和医疗器械出口。
目前,兰州佛慈药业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共计完成150个产品的注册;陇神戎发药业也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成立中医药公司,首批安排10种中药产品和中药颗粒剂注册;和盛堂药业、陇西一方药业等则向匈牙利出口了小柴胡、酸枣仁汤、黄芪、当归等中药颗粒剂……
“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建立规范。”甘培尚介绍,从2013年以来,甘肃省已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建立中医药领域合作关系,就中药材种植和出口、医疗器械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形成对外服务与贸易产业链
借助中医药资源大省的优势和“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药推广,甘肃省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亚兰药业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立甘肃亚兰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甘草酸生产厂,完成投资额达411万美元,累计向国内运回甘草酸75吨。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吉尔吉斯共和国国立医学检测中心合作,正在该国首都比什凯克共建医学检测中心……中医药开始拉动这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商贸提速。
文化、医药的扩展,还帮助甘肃省逐步建立起生态保健旅游产业链,丰富着当地的市场业态。进入敦煌著名的鸣沙山景区,世界各地前来做沙疗的人们或躺、或靠,将身体埋在滚烫的黄沙中,形成本届论坛开幕当天启动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特色沙疗”养生服务区一景。
“这只是个小项目。”刘维忠表示,在甘肃省东南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设立了陇东南中医药生态养生旅游创新区,省内各地共投资20多亿元相继发展中医特色生态养生旅游产业,以沙疗、水疗、药疗等中医特色疗法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游览体验。该省还编制了《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正在省内主要风景旅游区建设以中医养生、中医保健、食疗药膳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健旅游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