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秋雨 通讯员 文 慧
2010年10月14日,长沙市探索科学任用干部机制,拿出市卫生局局长、市公路管理局局长等5个市管正职领导干部职位进行公开竞选。选拔面向长沙市机关及市属企事业单位,中央、省直在长机关,中央、省属驻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符合条件的对象。
近日,长沙市卫生局局长郭塨正式上任,其他4位市直“一把手”也已相继对接各自岗位,他们将在新的一年里接受群众检验,兑现竞选中的承诺。
“擂台”竞聘 视频同步直播
竞选引入竞职演讲、现场答辩、群众评委等新形式,多家电视、网站的视频同步直播见证了高度透明的民主选官机制。 此次选拔参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不同竞选者进行擂台比试,电视台网站同步直播,孰优孰劣大家看在眼里。
刚上任不久的郭塨深有感触,通过这种方式上岗既是一种压力,也是工作的动力,当着全市的老百姓表了态,不论结果如何,都将尽全力做到最好。公开竞选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按规则参与竞争,基层干部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时,竞职演说加深了他们对岗位的理解。郭塨表示,尽管不少人参选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是一轮一轮的竞选下来,大家对所选岗位了解更加深入,自我责任也更加明确,为今后当上岗位“一把手”奠定了基础。
即使没有被选上,这样的经历会促进竞选者明确岗位定位,成为储备干部的一员,他的某些施政理念也可供中选者借鉴。
公开选拔 肃清选人机制
如此高职位的公开竞选在长沙还是首次。长沙市委组织部部长范小新指出,公开选举能有效规避暗箱操作、买官卖官等诟病,避免了某些有权决定局长人选的高官拿公权满足私欲,是扩大党内民主、规范权力运行的干部人事选拔新举措。虽然此次竞选引入了他人和组织推荐等形式,但最终决定权在投票,推荐只在第一轮的差额提名中有一定影响,经过多轮竞选,推荐所占的影响比例微乎其微。
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方式,不仅可以激发领导队伍活力,做好干部队伍建设,也给执政人员注入干事、创业新动力。范小新表示,此次竞争性选拔只是一个开始,它必将促进长沙人事选拔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据长沙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肖良定透露,140个报名者最后只留下5人,5个职位中,最多的有31名候选人,最少的也有15名,如此大幅差额选拔官员实属少见。他表示,“大幅差额选拔、公选官员趋于高官化、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已成为干部选拔的大势所趋。”
打分占40% 群众赢得话语权
竞聘的另一亮点在于群众话语权“增重”。评委席除由中组部、卫生部、交通部和清华大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外,还有25名群众评委,他们是从40名与职位相关、有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干部群众代表中现场抽签确定。群众评委不仅能现场提问,还能直接参与打分,打分权重占到每个选手综合评分的40%。
将打分权交给专家、群众,参与者心服口服。“没想到能打分选卫生局长!”基层群众有了话语权。这种改变同时调动了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很多电视观众在看直播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做参选者去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卫生局长,我会怎么搞好卫生事业。“选拔干部以前也有群众评委参加,但一般不打分,有的虽然打分但占比很低。长沙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有借鉴意义。”专家评委、中组部考评中心副巡视员牛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