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普 许守年□
曾当过中医学院院长的隋殿军文质彬彬,语气舒缓有力,喜欢深入浅出地阐述问题。他说,深化医改千头万绪,其中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应是本轮医改的标志性工作。今年,吉林省要在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上出点新招。
■依据省情确定两个关键
“在医改近期五项重点工作中,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被公认为是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我认为,两者有着本质差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应该是本轮医改的标志。”隋殿军比划着,仿佛又回到了大学课堂,“这项改革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涉及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切切实实触碰改革实质,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牵动医改全局。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局面的终结,标志着基层医疗机构整体回归公益性质,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应尽责任。”
隋殿军说,吉林是农业大省,但并不是农业强省。这两年吉林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堪称空前,但经济总量在东北地区还是最小的。因此,要想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忽视这个实际,其中有两个机制最关键:一是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二是基本药物的采购机制。
■“两结合”解决补偿问题
“在补偿机制方面,各级政府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上不应讨价还价。多年来各级政府在卫生事业发展上的历史欠账,应该补上。”隋殿军语气加重,“这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公共财政应该重点向卫生事业倾斜。”但是,由于吉林地方财政较弱,呈倒三角形,越往下支付能力越差,有的县级财政几乎就是“吃饭财政”,根本没有补偿能力。在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基层医疗机构的经常性支出差额完全由各级财政承担。从实际来看,要使基层财政补偿到位十分困难,政策可以定,但执行不了。“我们的想法是,采取两结合的方式,即将核定人员编制与确定梯度式差额补偿相结合。”
“首先,无论怎样,不能削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能不考虑现有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应按照国家医改方案,以服务人口为基数,结合现状,确定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编制核定标准。”隋殿军说,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尊重现有基层从业人员状况。吉林省乡镇卫生院现在执行的编制标准是1989年确定的,已经有20多年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各乡镇卫生院都在聘用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基本不存在招闲人、养懒人的情况。二是要充分考虑人员岗位结构。基层医疗机构有其特有功能,是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等体系的基础部分,编制不仅仅是个数字,更应满足功能需要。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因需定员,才是实事求是。不能因钱定编,只看财政状况。
■三个体系支撑药物采购
关于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建立,隋殿军说,吉林省很早就提出了“带量采购、定点生产、简易包装、统一配送”的16字原则,今年还要配套建立3个体系,即交易体系、结算体系、监管体系。
“吉林的医药消费总量不大。初步测算,全省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额,按照统一招标采购价计算,每年大概6亿元。这个额度还没发达地区一个县市或者区的量大,如果单纯计算基本药物的采购额还要更少。所以,在基本药物生产流通领域寻求降价空间,就要讲‘大数法则’”。
何谓“大数法则”?隋殿军解释说,基本药物制度确定以省为单位来实施采购,无论哪个品种、品规都要以全省的消耗总量作依据,以市场监测出来的采购价格为上限,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最终的采购价格。还要考虑尽可能将基本药物委托给有条件的药厂统一定点生产,薄利多销,降低出厂价格,这同样是“大数法则”。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隋殿军总结说,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个利益调整、结构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同时建立起新型的、符合政策要求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建立起多个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保障体系和部门支撑体系。希望我们今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