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 政
在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时,一系列问题随之显现:基层医生技术水平跟不上,疾病诊疗容易出偏差;受制于技术原因,必要的检查没有到位,延误疾病诊疗,这些因素累加导致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
在谈及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瓶颈时,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也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阻碍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是人才问题。”对此,好医生集团(以下简称“好医生”)总经理高瞻也有自己的看法,“专科医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要缓解城市医院‘看病难’问题,只能引导患者合理分流,使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合理。但是,如何让患者放心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医改重心沉下去的同时,基层医务人员的卫生服务能力要升起来。”
高瞻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用信息化助力基层医改,提升基层医生技术水平,让真正的好医生到居民身边服务,这便是“好医生”所奋斗的目标。
让学过医的乡医为农民看病
乡村医生远程教育是“好医生”的成名之作。他们把这套教育系统起名为“好医生乡村课堂”,目标是通过这套系统“让学过医的乡医为农民看病”。
中国有7亿农民,好医生最初的想法是让学过医的乡医为农民看病。好医生送教上门,乡医不用远赴他乡即可接受城市医生接受的医学教育。
“农村的医学教育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要准备好了才能做。”高瞻告诉记者。最初,“好医生”只是想提供一个短时间能够改变医生技能、改变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工具。电子化教学是一个缩短教育时间、学习成本的方法。在此后不断的探索中,他们发现乡村医生与城市大医院里的医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知识架构都不同。于是,“好医生”派出观察员,学习如何确定培训内容,如何有针对性地教育乡医,摸索最适合乡医的教育模式,这一摸索就是好几年的时间。
“好医生乡村课堂”摸索出了一个四步教学法:老师讲一遍、演练一遍,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一遍,到实际工作中再做一遍。前面三步通过电子化教学可以完成,最后一步还是要到实际中做。通过前三步学习,解决了乡医在实习或诊疗过程中,看不到那么多种病、也没有人给他细讲的问题。但是,这些还不够,乡医需要将课件中老师演练的技能在实际中操作一遍,将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对于“好医生”的这种远程培训和教学方法,基层医生的态度非常积极。掌握了规范的诊疗知识,对乡医的自身行医水平、诊治效果、诊疗收入有很大幅度的提升。通过“好医生”的教育,乡医的技能知识点到达率达到了40%~50%。
三年来,“好医生”制作了5670个学时的基层培训课件,在全国13363个基层教学点展开了培训。对121000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医学培训,对539982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转岗、全科、专科各项培训,累积培训农村、社区卫生人员共计660982人。“好医生”以自己的行动,使“让真正学过医的基层医生为居民看病”成为现实。
让会看病的医生为百姓服务
“好医生”现在仅是让学过医的乡医给农民看病,二期工程提出的目标是让会看病的医生为百姓服务。
高瞻向记者介绍了两个推广中的研究成果:一个是适宜技术服务包,针对农村地区的常见病,将乡村医生需要的该病及相关技术的知识培训、健康教育、检测设备、常用药品等全部资料,整合到一个盒子里,医生只要按照说明一步步实践,就可以掌握该病种的知识及诊疗技巧;另一个成果是辅助诊疗系统,该系统把看病的过程,也就是“临床路径”,经过缜密分析后变成逻辑图,再编成软件,使用者输入患者信息后软件就像身边的专家一样不断给出提示,协助乡医完成诊疗过程,无形中提高了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
辅助诊疗系统是“好医生”花费了大量心血为基层医生量身打造的。这个信息系统为每个诊所配备了一个隐形的专业全科团队,医生不再是一个人在行医了,他的身边多了一个可以求助的上级医师、一个帮助分析检验结果的专家、一个提供用药指导的药师、一个帮助管理病人的护士、一个进行健康教育的防保人员,还有一个帮助录入健康档案和病历的实习生。
此外,系统中的“医生工作站”按照基层医生工作特点设计,支持医疗机构的诊疗、收费、药品管理等日常业务,自动生成健康档案,能有效地提高医师诊疗水平与能力,按照实际需求进行交换与共享,是在短期内提升卫生服务能力的有效解决方案。
全科医生要生存需要找到自己个性化的价值,做和专科医生不一样的事情,慢病管理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这套系统的意义,除了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效率,更能使他们关注慢病管理,进行慢病管理,从而改善卫生指标,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在高瞻看来,在目前中国医疗资源还很缺乏的情况下,慢性病患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也成为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源头。“好医生”正致力于为医护人员提供慢病管理的适宜技术,帮助居民科学有效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更高效更经济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为管理添加信息化支撑
在关注基层医生的同时,“好医生”的服务体系也在向上延伸,利用自身的信息化优势,为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顶端管理提供支撑。
为配合规范住院医师的培养工作,“好医生”投入大量科研力量,研发了“支撑平台”。自2009年正式搭建以来,先后在北京、深圳、上海、贵州、四川、海南等多个省份27家医院213个基地展开试点工作。
“好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撑平台”在上海市各医院试用1年多后,获得各方反馈和良好评价,于2011年5月6日成功中标“上海市卫生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长海医院管理住院医师的高老师告诉记者,以前面对住院医师管理工作,得花大量时间招生、报名、安排轮转,并随时调整,工作量大,细节繁琐,难免漏排、重排。“今年我省心多了!”高老师感慨道,“现在点一点鼠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撑平台里的智能轮转功能一会儿就能把轮转排好,学员报名、招录、学员过程考核、结业等也全用电脑,节省了很多时间。”
合格的住院医师不是考出来的,而是一系列规范化的流程培训出来的。“支撑平台”的设计思想深度契合卫生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指导意见》等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要求,在功能流程上又可灵活嵌入其省市的培训大纲标准,实现本地标准与国家要求的统一。以案例为基础(CBL)和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方法帮助学员完成临床知识与技能、临床思维、沟通能力及在实践中学习等临床胜任力的提高,在培训过程中设置考点和监控点,保证培训质量。
医务人员的管理涉及人事处、医政处、科教处等多个部门,业务交叉,管理分散。高瞻说:“从信息化程度上分析,有的业务有信息系统支撑,有的业务仍处于手工操作的状态,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形成业务应用孤岛,系统之间缺少数据共享。这一问题会对管理水平造成严重的制约。”今年,北京市16个区县卫生局及各三甲医院启用了统一的卫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便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好医生”通过为医务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化管理平台:卫生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卫生科技教育服务平台等,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好医生”设计的卫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包含了卫生人员全执业周期信息——将资格考试(考评中心)、资格注册(医政)、培训考核(科教)、定期考核(医师协会)、处罚记录(监督处)、医疗事故(医学会)、职称考试(考评中心)、职称评定和聘任(人事)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互联共通,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卫生人力资源信息快速流转和共享,为医改政策中提出的“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综合查询和管理,达到增强管理水平和决策支持的实际目标。
“好医生”11岁
今年6月,“好医生”迎来了11周岁的生日。从成立以来,“好医生”一直在为数百万医务工作者提供医学教育、信息和技术服务,协助卫生工作者改善工作流程,最大化减少工作量,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改善卫生指标。“好医生”不仅推动了医学培训的发展,更带领整个行业更好地为患者、为卫生工作者和卫生管理者服务。
作为“好医生”集团的当家人,高瞻早年留学于德国慕尼黑大学,1993年回国的高瞻发现了国内医务人员除了医院进修,没有别的更方便经济的学习渠道,那时他萌生了做远程医学教育的想法。偶然的机会,高瞻和美国朋友谈起了中国的农村医疗问题,两人一拍即合,在2000年共同出资创立了“好医生”。
中国医疗体系对医学信息有很大需求,基于对医疗市场的判断,“好医生”又将业务领域深入到了软件开发、数据库应用等方面。
11年以来,作为国内第一家卫生部批准可授予国家一类学分的专业医学教育机构,“好医生”拥有2000多名医学界专家的支持,拥有500多名员工,截止2011年5月,“好医生”为288万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医学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成为66万基层医生(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尽管已经是全国领先的医学教育机构,但“好医生”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医改的号角吹响时,“好医生”正同以往一样默默地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前进的道路辛苦而甜蜜。用高瞻的话说:“虽然不容易,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以后会越来越好!我希望我和我的团队一起把事情做好,等到步入老年时,能够成为我们努力工作的受益者,会为我们的工作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