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龙杰□
6月16日21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夕阳的余晖开始从城市上空褪去。庄仕华脱掉穿了一天的皮鞋,换上一双军绿色的胶鞋,开始每天例行的晚查房。
这一走,行程在3公里到4公里之间,需要推开150扇门,访视300多名患者。等到庄仕华下班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时多。
这是庄仕华多年的习惯。一年365天,除非出差在外,在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的住院楼内,每到夜晚,总会按时出现他的身影。访视完肝胆外科的每一位住院病人后,他还要走遍全院的每一个急诊病房,了解患者的病情,给予心理的安慰。
这只是他每日工作的一部分。“上午是医生,下午是院长,晚上是护士。”30多年的老同学、老同事牛国富这样总结庄仕华的每一天。
■医者行:“怪院长”夜夜查房
“院长,你来啦!”看到庄仕华的身影,冯阿姨赶紧站起身来,热情地向庄仕华打招呼。一旁,冯阿姨的女儿躺在病床上,微笑着挥了挥手。
“感觉身体如何,是不是好了点?”庄仕华俯下身子,细心查看患者的手术部位,确认没有问题后,轻轻地将被子给冯阿姨的女儿盖上,并掖好被角。这个动作,他将在当晚的查房中,至少重复上百次。
在查房的过程中,每当确认患者没有问题后,庄仕华会轻轻拍下患者的肩膀;遇到家属询问,他会用手扶住病床的围杆,仔细地一一解答;看到患者床旁的拐杖,他会提醒家属注意安全,不要让患者摔着……
走出一间病房,推开另一扇门,走到每一个床头,庄仕华就是如此重复着每晚那3公里到4公里的轨迹。
问他,为何坚持如此马拉松似的查房?他回答:“当医生的,应当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每晚见患者一次面,既掌握患者病情的需要,也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到安慰,病好得快些。”
他这样的习惯,偶尔会让人感到“怪”。耳鼻喉科医生麦尔阿巴回忆到:“有一天上夜班,凌晨2时左右,我刚走出楼道,就看见庄院长走过来。他查了一遍所有手术病人后,又走上三楼、四楼,继续到其他科室查房。听说,那个时候院长刚下飞机,也不回家休息,真是个‘怪人’。”对庄仕华的“怪”,牛国富选择了理解,“他是一个可敬的人,也是一个好人,一直都在做好事。”
■医者碑:万面锦旗挂满楼道
在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的每一条楼道内,都挂满了来自国内各地及国外患者送来的锦旗。据说,这些锦旗加起来有1万多面。“当初,庄院长坚决反对接受锦旗,认为会增加病人负担。后来,送锦旗的人源源不断,我们只好收下。庄院长说,不要辜负了患者的信任,要把这些锦旗当做提供更好服务的鞭策。”肝胆外科的医生说。
每天,庄仕华都会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处理完医院的急务后,便换上手术服,一头扎进手术间。“常常是连着做手术直到下午。午饭都是在手术室内解决的。”牛国富说。
在新疆,由于水质硬,吃肉类食品多,当地人的胆结石发病率高。但很多人因为担心开刀治疗时间长、费用贵,不敢到医院去做手术。1992年,庄仕华偶然间听说一种新设备腹腔镜,能够减轻患者手术痛苦,便开始从国外引进。从此,他就与这一当地的常见病较上了劲,一干就是19年。截至今年4月,庄仕华共完成10万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无一失败。
5年前,回族患者林作英被确诊为胆囊癌晚期,住院期间,病情几次出现险情,庄仕华总是及时抢救,守护在床前,直到她转危为安。林作英同时患有严重胃病,庄仕华让妻子每天为她熬粥煲汤。林作英3次住院治疗,每次庄仕华都悉心照顾。林作英癌症晚期回家后,庄仕华又经常上门巡诊看望。林作英临终前反复嘱托儿女,自己的葬礼一定要请庄院长参加。按回族的习俗,外族人是不能参加葬礼的。然而,林作英遗体下葬时,她的儿女请庄仕华捧起了第一把黄土。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医者术:千锤百炼甘苦自知
无影灯下,一根穿刺器快速在患者腹壁打开两个0.5厘米的小孔,冷光源监视器准确导入腹腔内,17英寸的荧屏清晰显示着患者的胆囊投影,灵巧的双手娴熟地操纵着分离钳、解剖钩,不到5分钟,胆囊从肝脏完整剥离开来。这是庄仕华一次手术的过程。
手术时间如此短暂,庄仕华却苦练了很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剥葡萄皮的手法与肝胆手术相近。因为胆囊壁很薄,如果能顺利地把皮从葡萄肉上剥离下来而不戳破葡萄,那么,把胆囊从肝脏上剥离下来就应该没问题了。庄仕华决定先拿葡萄“开刀”。他找来空药箱,放在自家穿衣镜前面,然后把葡萄一颗颗放在箱子里。他模拟腹腔镜手术方法,看着镜子中反射的影象,一点点地剥离着手中的葡萄皮。
刚开始,一个葡萄他要剥上十几分钟,还经常会把葡萄戳破。后来,戳破了无数个葡萄的庄仕华终于能完整无损地剥葡萄皮了!
精湛的技艺换来的是病人更小的痛苦,庄仕华也由此获得了“庄一刀”的美名。
在新疆,要种活一棵树很不容易。庄仕华说:“医生就该像大树感谢大地一样回报患者。因为有患者的信任与支持,才会有医生医术的不断提高。把病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病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生命当做自己的生命,这是医生的本分。”
■医者道:好医生不仅只会看病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47个民族。庄仕华知道,多救一个民族兄弟,就是多播撒一粒民族友谊的种子。在乌鲁木齐县萨尔达板乡大泉村,维吾尔族妇女帕塔尔汗捧出了厚厚一摞旧纸张,上面用维语记录了15年来庄仕华与这个家庭结下的情谊。
15年前,帕塔尔汗的丈夫乌拉孜不慎掉入20多米深的矿井中,造成多处骨折,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救了”。庄仕华在乌鲁木齐县巡诊听到这件事情后,立即组织人员将乌拉孜运到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进行抢救。6天6夜后,乌拉孜终于逃出了鬼门关,可生活却不能自理。
“不但要治好一个人的病,也要治好一个家庭贫穷的根。”乌拉孜回家后,庄仕华每个周末都要蹬着自行车,骑行20多公里,帮助他进行康复训练;一个月后,看到乌拉孜由于缺乏营养身体恢复慢,庄仕华就给他家买了一头奶牛,让乌拉孜喝上牛奶;考虑到这个家庭没有经济收入,庄仕华又自掏腰包帮着开起小卖部。如今,乌拉孜已经能够拄着木棍行走。在他住的土屋后面,一座新居已经盖好:混凝土地面,白灰粉刷的墙壁,烧煤的暖气管道……这一切,又都是庄仕华用自己的工资帮助盖起的。
庄仕华到底帮助了多少贫困民众,连他自己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