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嘉□
这两天,小苏打一下子成了当仁不让的“网红”,原因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专家一项名为“靶向肿瘤内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之后,被国内众多媒体广为报道。其中,很多媒体采用了“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等简单、通俗的标题,使得这一复杂的医疗技术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极大轰动。
经媒体报道后,浙医二院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从事相关研究的医生的门诊人满为患。还有网友爆料,在山东某医院,甚至有癌症患者明确要求医生为他输入小苏打进行治疗。“喝苏打水能防癌”的说法更是甚嚣尘上,俨然有了“科学依据”。
面对媒体、患者异乎寻常的关注,有关专家已经及时给予了回应和澄清:小苏打只是复杂治疗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喝苏打水与此毫无关系;研究尚是小规模,针对病种也很有限,研究还有待长期深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健康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公众对于医学科研的点滴进展非常关心,并且急于将最新的医学成果用于自己或者家人的治疗之中,这种迫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公众认知,都应该尊重科研规律和医学规律。尤其是媒体,对于医学科研成果的解读和传播,必须秉承真实、客观、全面的原则,并力求在科普与专业之间找好平衡点,用炒作噱头的办法吸引眼球,是对医务人员辛苦付出及其研究成果的不尊重,也会削弱患者和公众对医学科学传播,甚至是对医学科学界的信任。
此外,对科研成果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甚至移花接木,“搭车卖药”的做法更不可取,比如就有苏打水企业借此把这一研究成果作为产品推销的一大卖点,这是投机取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公众也需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对医学科研有理性认识,对商家的忽悠有识别的能力。
这次风波也反映出,当前社会整体上对于科学研究还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科学精神依然脆弱。面对公众的不解和质疑,掌握核心事实的医院和专家更加不能“沉默是金”,而是要及时正面地回应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释疑解惑。真理越辩越明,在及时回应中,科学知识自然而然地会得到进一步传播,进而让公众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得以提升。
本栏目文章不代表编辑部观点
投稿请发至mzpljk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