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编织好社区卫生服务这一“网底”,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政府投入、人员编制等曾被认为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瓶颈,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然而,即使在同一起跑线上,各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探究郑州片医负责制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推动力是否足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体现,当然首先需要当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这是第一重推动力。但光有钱还远远不够。虽然有了医改的宏观框架,社区卫生服务范围也已经框定,但是每一项服务中应该纳入哪些内容,用什么办法推进,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证老百姓享受到有质量的服务,人员素质是不是足以保证这些服务落地等,在很多地方还是空白点,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当地的情况“多动脑子”、“善加描绘”,制定出“一揽子规划、制度”。更重要的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建章立制后,还要扎扎实实步步推进,并及时修补妨碍社区卫生服务推进的各种漏洞。这样才能避免“华而不实”。这是第二重推动力,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第三重推动力来自医务人员,没有他们的理解、响应和参与,没有他们踏踏实实改变工作模式,走家串户,周到服务,老百姓就很可能用脚来为社区卫生服务投票。
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我们要做医改的积极探索者和忠实的实践者、推动者。作为卫生局局长,我就是郑州人民的大片医。我们希望用片医负责制,向老百姓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医改答卷。”事实上,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此前的实践也一再证明,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更多这样的探索者、实践者。这些成果也还需要机制保障,在医改持续推进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深化,以使老百姓持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