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天鹏 通讯员 刘兰萍 王振戎□
徐根保,一个在南昌麻风病病人心中刻骨铭心的名字,一位衷情于麻风病防治的大夫。
面对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面对根深蒂固的民众偏见,22年的坚守和坚持,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他没忘自己是名医生
22年前,徐根保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皮肤科。初来乍到的他,从来没有想过会与麻风病病人打交道。
徐根保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麻风病病人的场景:一个躺在病床上60多岁的老人,四肢缺失、面部瘫痪;脚底因溃疡发出阵阵的恶臭味。
“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见到这样的病人,你无法再去犹豫。”徐根保说。
于是,徐根保有了更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下乡普查,第一次走进麻风村,第一次为麻风病病人清洗换药……
在南昌县富山乡有一个麻风病病人住院部,住院部里的数十个病人,如今大多都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作为一个麻防医生,现任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麻防科科长的徐根保,已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回。
“我从18岁就来到这里,要不是徐医生,我早就见了‘阎王爷’。”麻风病患者王祥动情地说。如今,徐根保的名字,早已深深烙进了麻风病人的心里。
70多岁的麻风病患者阎世臣,双手已经没有手指,而且还有面瘫,经常口水外流。徐根保不仅一次次地亲手给他喂药,还一遍遍地为他擦去嘴角和胸前的口水。老人感动地说:“我的儿子都不敢接近我,他真是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啊!”
一位位麻风病病人在弥留之际,徐根保都会守在跟前,伴着他们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在这里,他为60多位老人送过终。
“我是党员,肩负的使命永不言弃”
1992年,徐根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许下庄严的誓言:为麻风病防治事业奉献一生。
徐根保没有失言。尽管医院麻防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依然坚守在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上。徐根保坚定地说:“我是党员,肩负的使命永不言弃。”
麻风病患者往往大多来自偏僻农村的困难家庭。在新建县流湖乡的一个偏僻村庄里,就曾有一位麻风联疗病人并发严重的麻风反应,卧床不起、生命垂危。徐根保接到电话后,夜行5公里路赶到了病人家中,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拉了回来。
“要是你去医院说是去看麻风病,别人就会像看瘟神一样,远远地躲着你。”麻风病患者心中的无奈,印证了一个事实,麻风病虽然一时难以消除,但更难消除的是偏见与歧视。
为了消除这种偏见和歧视,徐根保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2004年,中国麻风畸残康复手术队到南昌进行100例麻风病康复手术。徐根保跑遍吉安、抚州、上饶等18个县、市,行程达4000多公里,把需要手术的病人接到南昌。面对这些行走不便的病人,徐根保亲自搀扶他们走进手术室;当病人做完截肢手术后,他又把病人一个个从手术台上抱下来送进病房。
徐根保自豪地说:“现在南昌每年新发现的麻风病病例最多不会超过2例,而且新发现的病人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以前集中治疗的数十名麻风病患者都已经痊愈了,重新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经徐根保普查的疫源点村民已超过8万人次,监测治疗病人达3000余人次,家属体检达6000余人次。
用心与村民去交流、做朋友
尽管身在省城,但徐根保更像个“赤脚医生”。徐根保说:“下乡普查时不敢说是查麻风病。否则会把你撵出家门。”面对人们的不理解,徐根保只好变换方式,用心与村民去交流、做朋友。
每年的7月~8月,徐根保都要和同事趁着农民集中返乡“双抢”的机会,冒着酷暑走家串户,到田间地头给村民做普查,为痊愈者做检测。22年来,足迹遍布近百个村落。
早期的麻风病病人因治疗不及时,大多落下面瘫眼瞎、口角歪斜、四肢残缺等后遗症,很容易让人感到恐惧,避而远之。但徐根保总是毫无顾虑地细心为麻风病病人体检,手把手地教病人护理知识以及残肢功能锻炼方法。
徐根保这些细小的举动,深深地感染着这些平均年龄在68岁以上的老人们,他们会用残缺的双手,向他送上一捧花生、几个鸡蛋、一碗米饭。
2005年,徐根保获得麻防战线的最高奖——“马海德奖”,两年后又被授予“全国麻风畸残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面对荣誉,徐根保并没有止步。带着一份责任、一腔爱心,他仍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