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腔隙性脑梗塞虽然急性发作后表现较轻,短期预后好,但患者长期死亡率与其他类型脑梗塞几乎没有差别。由首都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方向华、李立明、吉训明等合作完成的中国腔隙性脑梗塞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颠覆了人们关于腔隙性脑梗塞预后良好的观念。该研究的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著名期刊《欧洲神经病学杂志》上刊登。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发生病变,最终形成血栓或微栓塞导致血管闭塞,形成腔隙性软化病灶,直径一般为2毫米~15毫米,最大不超过20毫米,常由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
据方向华介绍,他们采用国际公认的脑梗塞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我国北方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塞进行了6年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为78/10万,按世界人口标化后发病率为35/10万,我国腔隙性脑梗塞在全部脑梗塞和缺血性梗塞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6%和36.9%。所有这些数据都大大高于西方国家,也高于脑梗塞高发的黑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专家吉训明教授说,腔隙性脑梗塞急性发作后表现较轻、短期预后好,导致病人、家属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对腔隙性脑梗塞都未予重视。病人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发生大面积脑梗塞,并发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等血管性痴呆。
著名公共卫生学专家李立明教授指出,近年来就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有增多趋势。腔隙性脑梗塞特点的新发现,为脑梗塞防治带来了新的启示。(文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