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普 通讯员 张汝赞□
2011年7月9日5时35分,刘琼芳走完她平凡而光辉的七十九载人生,永远离开了她所挚爱的工作岗位,离开了她念念不舍的病人。
刘琼芳生前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主任医师。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后,许多人自发来到医院,为她送上最后一程。送行的人群中有她曾经救治过的病人,有和她并肩工作过的同事,也有素不相识的病人家属。有人打出“刘琼芳医生一路走好”、“刘琼芳,我们想你”等条幅,白底黑字,分外醒目。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不顾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执意让家人推着来到医院,“我是她的病人,一定得来送送刘主任。”
从医50多年来,刘琼芳未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和事故;虽然她自己因病先后做过4次手术,但仍始终工作在第一线;她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赢得患者信赖、同行尊敬和社会赞誉,被誉为“咱老百姓的好医生”。
8000多名病人的背后
刘琼芳有个习惯,每天下班回家后,把收治的疑难杂症病人情况认真记录下来:姓名、年龄、职业、症状特点、检查结果、诊断结果、用药和治疗效果、病人住院与出院时间等,从1960年到2009年,50年如一日。
在刘琼芳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些资料,满满4个大纸箱,涉及8000多名病人。有的记在日记本上,有的记在学生作业本的背面,每一页都用钢笔写得清清楚楚,工整紧密,连指甲大的空白都找不到。
这些资料,是刘琼芳50年来追踪治疗疑难病人的真实记录。一位患高血压、偏瘫、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夜间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家属把他送到医院时,病人因心衰已处于休克状态。年轻的值班医生赶紧给刘琼芳打电话。接下来的一天多时间,刘琼芳一直守在病人床前,并在日记本上记下病人情况:10时30分,病人逐渐清醒,先期治疗方案起效;12时,病人血压急剧变化,提示用药调整;16时,病人进食,精神状态好……
有的老病号腿脚不好,来医院不方便,刘琼芳就主动打电话询问,甚至上门治疗。一位患肝硬化病变的老年病人,行动不便又无人照管,刘琼芳便骑自行车送医送药上门,一来一回近10公里路,持续了近3年。后来,这条家访的线路上,又多了一位患多年肺喘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疗下,两位老人的病情都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年龄增大,刘琼芳骑自行车不方便了,便改乘公交车,随身携带听诊器和血压计。最多的一年,有70多位病人接受过她的上门服务。
不让病人带着疑惑离开
刘琼芳常说,病人找到她,是基于信任。作为医生,面对患者的生命相托,无论如何都要对得起病人的这份信任。所以,对每一位患者,她都会详细诊断,仔细询问,想方设法找到病因,不让病人带着疑惑离开。
泌尿外科有一位患肾囊肿的病人,手术后总是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并伴有胸口疼痛的症状。为了找到病因,科室会诊时,刘琼芳特意抄下病人的化验结果,由于当时没有扫描仪,她就把心电图一点一点地画下来。通过前后对比病人心电图蛛丝马迹的变化,最后确诊该患者的症状来源于肺栓塞。一个大血栓将病人的肺动脉堵住,随时会危及生命。刘琼芳立即为其进行治疗,患者病情得以缓解。
某县中学的一位物理老师,被别的医院按“甲亢”久治不愈。根据病人病状和体征,刘琼芳分析检查结果后,诊断他不是“甲亢”,而是心肌炎后遗症和严重神经衰弱症,在治疗基础上回家调养即可。病人对此诊断半信半疑,刘琼芳就利用星期天,陪着他到省级医院请专家会诊。经多位权威专家诊断,病人终于排除心里疑虑,精神轻松地回家调养去了。
刘琼芳不止一次陪自己的病人去找本院的、外院的专家会诊,很多同事不理解。刘琼芳坦然一笑说:“这是医生应尽的责任。解除病人心中的疑惑,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用毅力传递生命奇迹
1955年,刘琼芳从广州中山医学院毕业后,来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工作。41岁那年,她在工作岗位上突然晕倒,经病理检查和专家会诊,乳腺癌细胞转移到淋巴结,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手术切除了刘琼芳整个右乳房和腋下组织。“那时候,乳腺癌手术刀口很大,加之体质的原因,母亲手术后伤口愈合得很慢,非常痛苦。” 刘琼芳的女儿杨文君回忆说,“她不断调整自己,每天依旧给病人看病,带病历回家研究。”
3年之后,刘琼芳闯过癌症生存的禁区,在人们惊叹的目光里,又拿起听诊器。她对医院领导说:“我虽然是个癌症病人,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医生,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去治疗……”在她强烈要求下,医院领导勉强同意她回来上班,但是只准她上半天班,不舒服可以随时休息,不准值夜班。
半天班只是名义上的。“那些病人她根本放心不下。”副院长赵会影说,“早上七八点钟就来医院,出完门诊再回病房巡诊,都到下午两三点钟了。不管刮风下雨或者多晚,只要医院需要,她随叫随到。”
一天查房时,刘琼芳发现有个姓吴的小伙子眼睛红肿,不管主治医生怎么说,躺在病床上就是不肯起来,说自己一动就心慌,躺着也许还能多活几天。刘琼芳耐心地劝他:“小吴,别怕,你这是心肌炎后遗症造成的,比我的病轻多了。3年前,很多专家就说我活不过仨月,我得的是癌症,而且已经转移了,但是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你还年轻,疾病就像弹簧,欺弱怕硬。”
在她的反复劝说下,小吴终于穿上衣服下床。刘琼芳扶着他的胳膊,从病房刚进楼道没几步,突然,他停下来说:“刘大夫,我又心慌了,再也不能走了。”刘琼芳给他边测脉搏边说:“小吴,别怕,你能走,我给你保驾,绝不会出事儿,有医生陪着你还不放心吗?”
刘琼芳搀着他一步步往前走。那天以后,小吴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对下床活动有了信心,不久后就出院了。
她的眼里只有病人
做过乳腺癌、胆囊切除术,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病,但是,刘琼芳给人的感觉总是乐观、坚定。白皙的面容上皱纹很少,安详的表情,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79岁的老人。“刘老师非常单纯,她的心里只有病人。”同事们如此评价。
刘琼芳的女儿杨文君说:“这几十年妈妈从来没做过饭,都是爸爸在做。小时候就把我放在食堂,甚至在我生孩子的时候妈妈都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杨文君说,开始确实有点委屈,但慢慢就习惯了,所以自己从小就非常独立。“凡是妈妈不会的,我都会!”
内分泌科主任任巧华说:“我们经常跟刘老师爱人开玩笑,说他天天给劳模做饭。老爷子就很高兴地笑,说‘跟她出去一趟,她就惦记着赶紧往回走,脑子里就是病人,这就是劳模的乐趣’。”
护士长陆志修告诉记者,自己在医院工作近20年,刘琼芳是她见到的和病人最贴心的医生,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终生难忘。“给病人查体非常体贴,怕病人受凉,查哪儿就让病人露出哪儿,从来都不嫌麻烦。”有个病人很多天解不出大便,服药无效,病情又不允许进行灌肠通便。刘琼芳查房时,发现病人痛苦异常,马上就用手指头把坚硬干巴的粪块一点一点抠出来。“刘老师的举动不但感动了患者家属,更让我们这些年轻同事感到震动。”
6月初,刘琼芳住院期间,记者曾到病房探望。79岁的她微侧身体,在护士的帮助下,工工整整地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一行字:“年轻医生应该实事求是,尽心做好本职工作,让老百姓放心!”写完后,她使劲抓住记者的手,嘴角蠕动着,白皙的面容上目光坚定。
“刘老师因肺部感染后气管切开无法说话。” 旁边的护士长陆志修解释,“她常告诫我们,医生和病人要互相信任,多替对方着想。现在当医生职业风险很大,但年轻医生一定要明白,来看病的人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