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白下痢是在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术语,也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一种症状。赤白下痢属于痢疾,是一种因为暑湿、疫毒等原因所导致的疾病,再出现这种健康问题的时候,会给患者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赤白下痢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赤白下痢
赤白下痢是中医术语,又叫赤白痢,是痢疾证的一种证型。它是由暑湿、疫毒之邪侵袭肠胃,致使湿热郁蒸,气血阻滞,与暑湿、疫毒相搏,化为脓血的一种痢疾证。其主要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
二、主症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有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苔多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
症见腹痛、泄利赤白,稠粘臭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溺短赤,脉滑 ,苔黄腻,或可见恶寒发热。 若兼表邪,恶寒发热、头痛,用荆防败毒散,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 如偏于气滞、食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较甚,宜用枳实导滞丸。
与体会婴幼儿湿热痢的治疗原则与成人基本相同,均以清热利湿为法。单纯的药物治疗,因小儿用药不便,且有苦寒败胃之嫌,如清吴鞠通《瘟病条辩、解儿难》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故取而代之的推拿疗法,不仅简便宜行、疗效可靠,而且易于被患儿接受,对婴儿幼儿湿热痢有积极的治疗与预防作用。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体质特点,湿热痢的治疗虽以清热利湿的驱邪方法为主,担应时刻顾护正气。对于体质壮实者,失补后清、俾正复以助驱邪:或视其病情,扶正与驱邪并复,清法与补法兼施,以达清不伤正、补不留邪之功、且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临床 应用 时,应根据体质与病情,权衡二者之间的主次轻重,区别对待。
三、中药常用治赤白痢疾方
1、治赤白痢,腹中痛口干,或作寒热。黄连散方
黄连(三分去须微炒) 白术(半两) 黄芩(半两) 当归(三分锉微炒) 乌梅肉(半两微炒) 干姜(半
上八味。捣筛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2、治赤白痢,日夜不绝,赤石脂散方
赤石脂(一两) 龙骨(一两) 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 地榆(一两) 浓朴(一两半去粗皮涂生姜炙令香熟)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 当归(一两锉微炒) 干姜(一两炮裂锉)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上九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以粥饮调下,不计时、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