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 政□
编者按
2009年,安徽省启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拉开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变革的帷幕。如今,“安徽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安徽模式”在使基层摆脱以药补医弊病、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普遍增强的同时,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农村患者的就医流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否意味着改革未来的趋势?改革两年之际,记者在安徽含山县进行了调查。
需要说明的是,和中东部地区大部分县一样,含山县不是医改的典型,对这个普通小县的医改做调查,所得到的调查结果应更有说服力。对于调查中发现的趋势和变化,我们主张不要急于作出“是”或“非”的简单判断。基层的改革者们正在努力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改革,要给予时间和耐心。
记者见闻:
卫生院里鲜见住院患者
立冬后的皖南农村褪去了秋天的斑斓,显得有些冷寂。在安徽省含山县运漕镇中心卫生院,这份冷寂的感觉愈加明显。
含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人口不多,经济水平中等。当地人说,运漕卫生院是这里最大的卫生院,其特色是外科手术,特别是依托芜湖市一家大医院,引进并推出了腹腔镜微创外科,在当地颇有名声,服务范围一度辐射20多万人口,而整个含山县的总人口也不过50万。
去年11月15日10时,记者来到这家卫生院。按常规,这个时间应是卫生院最繁忙的时候,但这座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卫生院却是冷冷清清。四层高的住院楼里的电梯,已是久未使用,积满灰尘。在病房里,记者只看到寥寥几位住院病人,其余的病床都闲置着。
“住院的病人少了很多。”该院负责人说。他拿出2011年上半年的住院收费结算报账单,上面显示共接收了355人次的住院病人,月均约60人次,而2010年同期月均数是160人次,前后相差了近2倍。“你到其他卫生院看看,也都这样。”
正如他所言,在含山县的8个乡镇卫生院采访后,记者发现,这些卫生院的住院楼也几乎空着。
含山县清溪镇卫生院位于集镇交通要道,门外人来车往,非常热闹,和院内的冷清对比鲜明。不到11时,卫生院里几乎见不到患者。在门诊部的后面,是一栋崭新的住院楼,上下共三层,有病房、一个手术室、一个输液大厅。值班的医生告诉记者,这是前两年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债项目。但是新楼建成之后,逐渐成为摆设。记者看到,病房里没有一个病人。由于使用率太低,第三层的一间康复病房被改造成设施齐全的小食堂。
当地管理者说:
“这是卫生院的归位”
“住院楼空了,是卫生院的归位,意味着改革有了效果。”含山县卫生局局长王兆贤说,乡镇卫生院产科萎缩、外科手术病人减少是趋势。
在他看来,就乡镇卫生院改革而言,重点是打破现有格局,尤其是打破乡镇卫生院现有的几乎等同于“乡镇版”县医院的旧有格局,按照“六位一体”模式的要求,重新构建符合医改要求的乡镇卫生院。
改革之前,含山县的卫生院有过“野蛮生长”的阶段。特别是在新农合的“刺激”下,十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生存,乡镇卫生院曾各使手段,甚至连“医托”的招数也被引入。一位卫生院院长说,当年卫生院和各村的乡村医生和妇女主任都有口头协议,按照所推荐病人的总医疗费用,向推荐人支付10%~15%甚至更高的提成。
过度医疗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根据含山县审计局的审计报告,在非定点机构只需要几元至几十元即可治好的感冒,在卫生院却要花费数百元。当时,乡镇卫生院不少病人住院日均费用达500元以上,个别病人住院一次各项检查费用达2600元。
“基层综合医改使得在以药补医机制下的一些弊病得以消除。”王兆贤说,以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偏离了应有的功能定位,不顾条件限制,超范围执业、超能力接诊、超范围创收;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赋予新的功能定位,重点做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走上了回归公益之路。
王兆贤说,医改之后,卫生院除了门诊收入外,其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都由政府专项补助进行补偿,纳入财政预算。乡镇卫生院院长们说,现在,卫生院生存的压力小了,“医托”现象迅速消失,手里也没余钱,哪儿还能有钱给回扣?
现在,卫生院的重点工作转向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管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及开展儿童免疫接种、产妇访视、健康教育等。“更主要的是防病,防病比治病更重要,这才是卫生院最重要的职责。”王兆贤说。
然而,在医改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保住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对含山县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