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因而今年春节期间媒体对于“失独家庭”的报道格外引人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论,30多位主流经济学家从经济学角度集体呼吁立即停止计划生育政策,无数的人在微博上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来自医学领域的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越穷越生”并不绝对
1798年,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创立了最早的人口理论,他认为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要保持两者平衡,就要限制人口数量,要么采取晚婚、独身、节育的“道德抑制”,要么就必然导致贫困、战争、疾病的“积极抑制”。50年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用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生物生存能力和它的生殖力成反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在获得更强生存能力的同时,生殖能力还将进一步减退。1952年,美国人口学者卡斯特罗在《食欲与分配》一书中继续阐述了生物学派的人口理论。他认为,蛋白质的缺乏使低营养的人们高生育率,反之营养丰富的人们则低生育率,因此认为生育率和蛋白质的消费成反比例变化。
依照这样的生物学派人口理论,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熟悉的现象:贫穷导致多生,多生反过来又加重负担,贫困家庭往往陷入“穷生-生穷”的怪圈。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国家也应如此,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应该与其人均GDP成反比,即贫穷国家生育率高,人口增长快。但是统计表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与其人均GDP并非呈直线相关,而是反对数关系,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也就是世界平均水平,两者就没有相关性了。
预期寿命调节生育
生物界有个普遍的规律,寿命越长,繁殖力就越弱。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曾通过控制某个基因的表达增强了雄性果蝇的生殖力,但同时发现其寿命缩短了。
那么,寿命和繁殖力的关系适用于人类吗?从逻辑上分析,任何生命都有延续自身的本能,在医学落后的时代,人的预期寿命很短,所以传宗接代就是一项很迫切的任务,这就要求人们早婚、早育、多生,必然导致人口数量的增长。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主观上生殖的愿望和需求逐渐下降,客观上生殖的能力的确也在退化。有统计表明,过去半个世纪男性精子数量下降约50%。如果把其归咎于环境污染,那么如何解释环境保护做得很好的西欧和北欧国家,男性精子数量下降却更为明显呢?其实,正是因为人类主观上生殖愿望的下降,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才导致客观上精子生成数量的减少。实际上,人类生殖能力的下降恰好应验了150年前斯宾塞的预言。
如果我们不是以GDP,而是以预期寿命与总和生育率作相关性分析,将会发现两者呈很好的负线性相关。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生育率逐渐下降,这说明较短的预期寿命才是贫穷国家高生育率的决定性因素。而影响平均预期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婴儿死亡率。我们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婴儿死亡率与总和生育率作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正线性相关,在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性上,婴儿死亡率甚至比预期寿命还要密切。
2025年人口数量或现拐点
一般来说,总和生育率为2.1时,人口可以达到世代更替的平衡。虽然已经有约一半的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出生率降到了2.1以下,但由于二战后的人口出生高峰和死亡率的下降,导致目前世界人口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渐强盛和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国民人口预期寿命已经从建国初期的43岁增长到接近75岁,婴儿死亡率的下降更为显著,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预期寿命决定生育率的理论分析,我国生育率的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估计到2025年前后我国人口数量出现拐点,进入逐渐减少的下降态势,届时就可以全民自由选择生育二胎了。近年来,我国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5~1.6,远低于2.1的替代水平,但从预期寿命与总和生育率的关系来看,如果实行自由生育,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将会在2.3左右,每年将会比现在多出生50%的人口。因此,生育政策目前还不能放开,仍需要坚持10~15年。
来自微博的声音
中国青年报:退休前,她是石家庄一家大型国企的计生委主任,每一年,她都能捧回市级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多年前,她毅然放弃腹中的二胎。然而,就在今年年初,这位64岁的母亲失去了独生儿子,她和丈夫陷入了对“老无所依”的深深恐惧中。
北大教授袁刚:计生再搞下去等于民族自杀,计生矫枉过正,走极端“一胎化”政策,使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现今同比于世界各国也是最低,人口红利已经透支。
胡锡进:支持坚持计划生育大格局,同时支持部分、逐渐放开一些具体政策。我周围的很多双独已经开始生两个孩子了,祝贺他们。但这不意味着计划生育的终结。
郑渊洁:国家在山西省翼城县秘密进行了长达25年的试验:允许生二胎。现在试验结果出来了,翼城人口增长率比全国水平低了5个百分点。最令人振奋的是,男女出生比例为106比100,符合自然标准。而全国男女出生比例是118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