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 政□
公立医院规模持续扩张,屡屡被外界指责为公立医院自身利益驱动使然。从2004年开始,卫生部便三令五申,要求严格控制医院规模,采取严禁负债扩建医院等措施。但是,政府部门主要直接针对医院行为的调控措施收效甚微。有专家表示,这表明医院规模持续扩张,是转型期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因素所致。
补偿机制缺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军民表示,由于补偿主要依靠业务收入和药品差价收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标与市场化生存方式矛盾带来的问题久悬未决。在这种以自我补偿为主的机制下,公立医院势必尽可能地扩张营利能力较强的高端医疗供给。同时,长期以来的财政补偿政策也存在不良激励导向,医院通过增加床位数可争取经常性补助,通过基建可申请有关专项补助,这种政策客观上诱导了医院规模扩张偏好。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匡莉长期关注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现象。她在研究中发现,转型期我国各级公立医院在规模发展中均表现为固定资产投入过度,说明这一轮普遍性的医院规模扩张是以高精尖医疗设备投入为主要特征的。也就是说,医院是以高精尖医疗技术的使用来追求规模发展的。
在匡莉看来,医院固定资产投入过度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医疗服务定价制度。目前,我国对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技术劳务费实行低于成本的定价,对高精尖医疗技术项目实行高于成本的定价。定价制度的本意是希望医院通过高精尖医疗技术收入来弥补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但这种“二元式”定价制度直接导致各级医院热衷于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引入。
“规模越大,大型医疗设备的业务量越大,医院也越容易获得利润。”匡莉认为,这说明我国城市大医院目前的“盲目扩张”并不盲目,而是在目前制度环境下的理性选择,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性。
创造制度环境
从自己的研究成果出发,匡莉建议,减缓医院规模扩张可以从降低边际收入和增加成本压力着手。短期而言,可以考虑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即降低以大型医疗设备为依托的、具有高固定成本特征的高新技术项目收费价格,合理提高以医护人力为依托的、具有低固定成本特征的技术劳务费和基本医疗技术项目收费价格,引导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向提供适宜医疗技术的方向转变,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这是符合我国医疗改革总体方向的。
“长期而言,则应建立一个迫使医院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制度环境。”匡莉表示,通过医疗服务定价制度、支付制度、补偿制度和监管制度等途径施加成本压力,医院在规模扩张中面临的成本大,医院的有效规模就会缩小,也就不可能无限制地规模扩张。
刘军民则认为,从政府管理角度而言,如何使公立医院的规模与医疗需求相适应,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问题。需要加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完善经济补偿机制,严格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遏制公立医院规模的无序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