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 政□
一家医院发展到何种规模为合适?或者说,到底怎样的扩张应该视为“盲目”?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没有答案。
笼统地说,医院合理的规模主要受医院内部规模扩张模式、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也受外部医疗市场规模大小的制约,确定医院的合理规模主要应从市场、医疗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考虑。
但这个答案还是太概念化了,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的董四平和方鹏骞,对国内外已有的医院规模经济理论进行了梳理。
根据他们的综述,国外专家从不同的分析视角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1995年,美国学者Hsing等研究发现,272张床、945个雇员的医院生产力最高。1999年,英国学者Hollingsworth等从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医院最优规模,结果发现800张~12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规模最适宜。2002年,Polyzos运用相关、回归分析希腊医院效率发现,区级医院及综合医院床位数在250张~400张、地区医院及教学医院床位数为400张左右时医院效率高。2002年,Kim等对美国南卡罗来纳医院床位与收益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着医院床位的逐渐增加,医院效益呈现增加—下降—再增加的变化,中等规模医院效益为最低。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Hollingsworth“800张~1200 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规模最适宜”的结论在国内被广泛引用。
相比起来,国内相关的研究结果就要少得多。2004年,大连医科大学的刘岩对卫生部部属7家综合医院的研究发现,医院床位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医院绩效的提高。随着医院床位的增加,医院绩效呈现抛物线的变化趋势,在1100张床位时达到顶点,即医院床位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都是不适宜的,医院床位规模与医院绩效存在一个结合点。2007年,大连医科大学的马丹对不同规模部属部管综合医院的研究表明,中小规模部属医院(床位小于1400张)的总体效率明显好于大规模的部属医院(床位大于1400张)。董四平和方鹏骞最终认为,目前国内既有的研究成果难以普遍推广应用,该问题还有待学术界、医院管理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匡莉则认为,确定一个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历史时期、各不同制度环境的医院最优规模或许是徒劳无益的追求。从制度角度看,规模扩张是医院在医疗制度环境下的行为选择结果。因此,与其寻找医院最佳规模范围,不如关注导致医院规模持续扩张的制度因素,构建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迫使医院追求成本最小化,或许才是控制医院规模持续扩张的有效途径。
链接
分级诊疗 知易行难
就诊人次:基层就诊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3亿人次,增长7.4%。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8.1亿人次(占60.8%),较上年增加2亿人次,但在总诊疗人次中占的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15298万人,比上年增加1124万人,增长7.9%。与上年比较,医院入院增加1231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减少175万人。
媒体调查:居民“心口不一”
《武汉晚报》报道,在今年所做的一项超过3000人参与的网络民意调查显示,70%的市民自己或亲友睡过医院的走廊,58%的市民为床位等待超过一周等。
耐人寻味的是,52%的市民自己住院治病,首选三级大医院;70%的市民就算三甲医院床位不够,也不愿意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然而,对于“您觉得如何解决大医院住院难”,70%的市民建议首诊进社区。
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差
据了解,虽然国家一直倡导首诊进社区,但市民普遍不信任社区医生的资质和能力,小病就往大医院跑,这是造成看病难的直接原因之一。(本报记者曹 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