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金颖课题组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徐国彤课题组通过合作研究,首次阐明了胚胎干细胞(ESCs)来源的视网膜前体细胞(ESC-RPCs)的治疗作用和肿瘤形成机理。相关研究日前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上。该杂志编辑部认为,这项研究为研发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方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已有研究表明,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视网膜下腔移植新生小鼠RPCs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安全、有效,但在人类身上不可行。ESCs具有分化为包括视网膜细胞在内的各种类型细胞的潜能,但ESCs在移植治疗中存在形成肿瘤的危险。如何在细胞移植前将E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能有效再生视网膜但不会形成肿瘤的供体细胞,是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科研人员利用视网膜变性小鼠模型开展细胞移植实验,结合全转录本芯片的检测,发现经典Wnt通路在ESC-RPCs中异常激活,并在调控治疗效果和肿瘤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证实,在细胞移植前,应用Wnt抑制剂处理ESC-RPCs,能显著地提高移植细胞对动物视力的保护作用,并减少移植细胞引起的肿瘤形成。
该研究为临床上移植ESC来源的供体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