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2030
慢病有人管,知识有人教
家住河南省博爱县砖井村的陈香大婶,今年56岁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近几年,随着孙辈的陆续出生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陈香总算告别了下地耕种的日子。
“其实我现在身体不错,就是有点血压高。”陈香将这唯一的毛病归因于自己体重的增加,“我以前120多斤的时候,血压正常;后来胖到150斤,高压就涨到150;现在减到140斤,高压140。”
为了健康,陈香决定减肥。可是,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呢?要说锻炼,她年轻时赶上知识青年下乡,她也曾和知青们一起运动。但后来,随着知青返城,篮球场、乒乓球台慢慢废弃,村里也没有添置新的运动设施,热火朝天的运动场面随之远去。要说改变饮食结构吧,根本没人跟陈香说过,每天应该吃多少盐,炒菜用多少油。
听记者说未来15年的国家健康规划颁布了,陈香最关心的是这里头有多少跟两个孩子、跟自己家庭相关的内容。她说,希望到那个时候,孩子们能有更好、更大、更多的运动场所、设施,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当然,我也盼着能看到孩子们享上这种福,所以我得健健康康的。”陈香说,希望自己的高血压能有人帮着管起来、降下来,有人教给自己健康知识,指导自己保健方法,预防得上其他病。
陈香心中15年后砖井村的生活是这样的:结束了白天的课程以及每天一个多小时的体育锻炼,已是高中生的小外孙女放学回家,看到姥姥正在做饭,忍不住上前传达老师在课堂上的嘱咐:少放油盐,才能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陈香对此有点不耐烦,因为村里的健康小组早前已经专门教过她这些,还发了专用盐勺、油壶。
村里的运动场所也多了,年轻人有了健康积极的娱乐休闲方式。陈香依然对跳舞有点害羞,但村里还组织了其他养生锻炼活动,她被鼓励着打起了太极拳。
空余时间,陈香会打开电视,通过健康节目,她和家人不仅知道了越来越多的健康知识,养成了健康生活习惯,还能及时了解哪些健康信息、养生宣传不靠谱。女儿和远在新疆打工的女婿工作虽忙,但有社区机构及时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只有丈夫对这样的好日子有点小意见,因为公共场所禁烟,他不得不在家人的集体劝说下经历着戒烟的“折磨”。
专家点评
构建健康责任共担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曹雪涛院士:
2030纲要将普及健康生活提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提示国民健康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重要性,我国对医学与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化到以健康维护与疾病预防为目的,治未病才是最高境界。这样的规划、理念,既切中了国情,又整合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具有战略高度。
现在,很多常见、多发慢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抑郁等,从根源上追究,与睡眠不足、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纲要》通过国家号召、综合管理、政策引导,将健康知识普及开,把健康生活方式、做法提出来,制定标准、敦促实施,从小做起、全面铺开,有助于把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降下来,使老百姓迈入更健康的小康。
与此同时,《纲要》大力提倡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让国民树立自身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从源头上防御疾病,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蓝图虽然美好,但要实现这些目标,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要加强对疾病易感人群的关心、教育。现今,我国中青年一代因为工作压力大,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急需走出“年轻透支健康、老了修补欠账”的误区。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群的预防保健,他们的保健方式、用品大量是被误导的,有些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而对于少年儿童,则应该建立系统的生命教育、健康宣教体系,通过正规途径,用权威、全面的健康教育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健康生活,如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这些工作,需要政府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个人树立主动意识,社会营造鼓励氛围,相关团体、部门、机构积极参与,各尽其责。
数读《纲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
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到20%。
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3亿。
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3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