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勇□
畅想2030——
安心呼吸 放心饮食 舒心工作
“15年后,我希望我的孩子能重返蓝天下,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34岁的刘女士家住山东省德州市,她所在的这个地级市近年来一直被严重的空气污染所困扰。因应对重污染天气不力,该市市长去年被环保部约谈,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坦言,自己关心环境健康,更多的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注。“有一次,两岁半的小女儿走在大街上突然问我,为什么到处都是臭臭的味道,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大女儿学校周边经常有小摊贩‘打游击’,贩卖的食品包装上甚至连生产日期都没有标注。”健康中国关注的是每一个人的健康,即使大家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但恶劣的生活环境可能会让这些努力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我们生活在这里,无处躲避”。
刘女士说,一位母亲眼中的健康环境,就是每当孩子抬起头,看见的是蓝天白云、满天繁星,而不是四处雾霾弥漫、呼吸不畅;就是孩子入口的每一种食品都来源明确、安全可靠。
北京市的李先生是两辆私家车的车主,但这位40岁的“社会中坚”近来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却是公共自行车。“大家能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空气质量正在慢慢好转,背后有很多人为此作出了努力。”李先生说,他知道每年仅北京市的汽车消耗燃油,就足以填满两个半颐和园里的昆明湖;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装满大卡车,足以在三环路上排一圈;“建设健康环境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尽量选择绿色出行、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李先生说,我国的环境健康问题并非只有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在更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很多人可能连获取安全的饮用水和食品的条件都没有,农民耕种的土地可能也已被周边工业排放的重金属污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常常在危害健康的环境下工作。“在理想的健康环境下,每一位国人都能够安心呼吸、放心饮食、舒心工作和生活,希望到2030年,这个梦想能够实现。”
专家点评——
强化监管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鹏副教授:
建设健康环境的提出,是“大健康”理念的直接体现,是人们对“大健康”追求的高级阶段,也必然会影响到健康中国其他方面建设和推进的效果。目前,健康环境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老百姓相对比较关注的是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因为两者的涉及面比较广,媒体报道较多,同时也与我国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密切相关。
水资源以及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问题虽然相对较好,但个别领域和产品存在的风险系数很高,一旦发生事故,带来的危害更大。在未来十几年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强化环境安全和食药安全的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监管标准、加大监管投入力度,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将健康环境治理绩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同时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开展健康环境治理的多元善治格局。
当前,我国应重点从构建权威统一的食药监管体系,强化食药安全监管专业力量,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监管事权与责任,建立食药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建设食药安全社会共治平台5个方面来着手加强建设。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王红梅研究员:
空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在人类健康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为60%~70%,环境对健康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可谓健康影响因素的重中之重。
我国需要在环境健康领域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真正用于指导环境健康体系建设的实践。环境健康研究涉及环境监测学、地理信息学、分析化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这就要求不同行业和政府部门协同推进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不能只在自己的领域内“闷头研究”。同时,还要尽快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行业标准和法律依据。
我国公众对健康环境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强,政府采取了诸多从源头上削减环境污染的措施,“长了牙、会咬人”的新《环保法》已经开始实施,我国的健康环境建设已经步入正轨,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大家在十几年后一定会身处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的美丽环境中。
数读《纲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
到203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点流域水质达到或好于3类水体比例要持续改善;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
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城市总数的50%,有条件的省(区、市)实现全覆盖;
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