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 骏 王乐民□
以药补医有哪些弊端?终结以药补医,现在有哪些有利条件?终结以药补医的抓手应该是什么?编辑部经过认真分析和讨论后,策划了系列评论,“吹响向以药补医亮剑的号角”。
2012年2月14日,《健康报》头版头条以本报评论员的形式刊出第一篇评论《取消以药补医 该亮剑了》,2月15日头版刊出第二篇评论《取消以药补医 我们要树立信心》,2月16日头版刊出第三篇评论《取消以药补医 攻坚应通盘考虑》。评论刊出后,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卫生部相关领导在多个场合对编辑部的敏感性表示认可,认为《健康报》发挥了行业报引领舆论的作用,体现出《健康报》作为卫生行业大报的责任担当。
《探讨与思考》专版不回避医改推进中的阻力、矛盾和问题,注重批判性、贴近性、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融合,注重理论对应改革实践的拾遗补缺,注重理论与实践持续互动。
声音多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朱恒鹏《走出破除以药补医更关键的一步》:真正破除以药补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同时继续挤压医院的卖药收益,最终消除药品返利和回扣,实现“以医养医”。
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黄燕《告别以药补医激活“三大改革”》:取消以药补医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它是“激活剂”和“加速器”,将迅速激活并加速卫生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和政府改革这三大改革,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直至医改各项新制度趋于完善。
江西省赣州市卫生监督所詹晓波《铲除以药补医 县域治而“天下治”》:古往今来我国都有“郡县治而天下治”的政治理念,在推进破除以药补医改革中,县域层面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不可低估。
注重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詹晓波《凝聚社会合力 告别以药补医》:改革不可以“碎片化”,医患关系面临突破,自律中产生公信力,“倒逼”格局中面临机遇。
章平《找准铲除以药补医的操作路径》:切掉“暗补”比取消“明补”更重要,综合提升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十分关键,“城市重点革新”比“农村包围城市”更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