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普□
新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医疗卫生服务一线进行体验式采访,用一个个鲜活的现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医改惠民成果,报道各地卫生服务亮点以及医卫工作者在医改中付出的艰辛努力。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 医改惠民生”栏目,陆续刊出相关报道。
我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慢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性病防治已成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春节前,记者走进河北省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和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受医改推进与深化中社区慢病防治的变化。
■说起上门的医生
张大爷赞不绝口
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裕西社区的张大爷今年69岁,患心率快慢综合征多年。他的妻子则是一名高血压患者。来采访的这天下午,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小组要到老人家里随访,为两位老人检查身体,记者便一同前往。
“2007年,我去社区中心就诊时突然晕倒,随后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到省三院做了心脏手术。病情稳定后,又回到社区慢慢康复。几年来,社区大夫常来家里随访,认真负责。”说起上门的医生,张大爷赞不绝口,“现在周围有人得病,包括老家的人来石家庄看病,我都推荐他们去社区中心。”
为张大爷服务的小组由两人组成,一医一护,随身携带一个出诊箱。责任医生叫徐玉梅,40多岁,快人快语;责任护士叫王咏,不到30岁,量血压、测心率,一看也是个利索人。徐玉梅仔细询问张大爷老两口的身体状况,王咏认真记录。检查完,她们反复叮嘱老人要注意起居饮食、保证睡眠,服用药物要有规律,“如果身体感到不适,随时打电话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从张大爷家出来,服务小组接着随访的是一位患有糖尿病的退休干部。在小区内穿行,不断有居民和两位医护人员打招呼,她们则时不时停下来询问老人的健康状况、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一路下来,近3个小时,看到随访的5位病人病情都很稳定,两位医护人员非常高兴。“通过上门随访,一方面可以监测慢病患者的病情,指导合理用药;另一方面,如果发现病情恶化,就及时提出就诊建议。看来我们的工作效果不错。”徐玉梅自豪地说。
■别看他们现在乐呵呵
当初可困难呢
下午5时多,记者回到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正碰到不少外出随访的医护人员陆续回来。他们交流着随访心得,疲惫中透着兴奋。“别看他们现在乐呵呵,当初可困难呢。”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罗波说,“目前中心一共管理2000多名高血压患者、600多名糖尿病患者、200多名脑卒中康复患者、500多名冠心病患者,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随访,很多患者和我们的医生都成了好朋友。”
对于随访刚起步时的情景,徐玉梅记忆犹新。那时,居民不信任,入户不给开门,把医生当成骗子;小区物业也往外撵,把他们当成卖药的、推销保健器械的;还有的居民说,“参加你们管理有什么好处,你要是给我发鸡蛋我就参加”。
小区有个大爷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得不好,当医护人员好不容易找到他时,这位老人却勃然大怒:“你们怕我这点丢人事没人知道是不是,谁说我有病了!”
通过不懈努力和规范管理,渐渐地,医护人员的辛勤劳动换来真情回报。罗波说,下雨了,有患者主动来送伞;中心的水龙头、电话坏了,有这方面技能的居民义务来帮忙修;端午节,病人家里包了粽子也拿几个来给大夫尝尝。“从开始时被拒之门外,到如今居民夏天拿出冰好的西瓜让我们‘凉快凉快’,冬天沏好热茶让我们‘暖和暖和’,在慢病管理过程中,大家享受到了做社区大夫的快乐。”
■慢病防治是个慢活
重在规范和持续
“慢病的危险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其防治需要各级政府、多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仅靠社区、疾控等专业机构远远不够。”石家庄市疾控中心主任赵川说,去年以来,石家庄市创新防治模式,将慢病防控与创建“健康城市”、健康教育、社区服务、医疗工作、学校卫生、突出特色6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是防控慢病的重要手段。为此,石家庄市专门成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学校,使健康教育工作经常化,并聘请传媒学院、电视台主持人对医务人员进行演讲技能拓展训练,提高卫生科普讲座的通俗性、生动性、趣味性。
为充分发挥医院在慢病防治中的作用,该市还出台“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标准,将慢病防治纳入医院年度绩效考核目标,要求医院在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同时,开展与慢病有关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帮助居民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在赵川看来,慢病防治是个慢活,重在规范和持续。目前,民众健康意识不足,仍然是慢病防治面临的最大难题。比如,吸烟有害健康,有些专门搞防病工作的人讲起来头头是道,但转身照吸不误。此外,人的问题同样重要。现有乡镇卫生院(社区)的慢病防治人员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防保人员相关知识不足,工作效率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