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孟丽静编制
1月27日,山东沾化县黄升镇大姜中心卫生室输液室里医生正在给患者输液。近年来,在农村卫生医疗改革中,山东省沾化县投资3200多万元,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医疗环境不断改善。本报记者 李维娜摄
建设健康中国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期盼。健康中国呼唤有健全的医保,良好的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本期开始,《议政建言》版推出“问计健康中国”系列报道,请政协委员为健康中国建言献策。
对话人:吴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卫生经济学教授)
杨金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
滕建荣(浙江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卫生局长)
医保是健康的守护神。刚刚过去的2012年,医保的保障重点向大病这座“大山”推进,并开始在改革的深水区——公立医院进行“自我革命”的探索。当前,在医改方面,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还有哪些?该采取哪些措施回应群众关切?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卫生经济学教授吴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和浙江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卫生局长滕建荣。
问题:
个人医疗负担依然较重
建议:
增加医保筹资,控制不合理费用
记者:很多人觉得看病时自己掏的钱较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个人卫生支出仍占卫生总费用的35%左右,而且绝对数较高。请问如何减轻看病负担?
吴明: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的多少,首先取决于是否参加了医保以及医保的报销水平。尽管近年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相比,目前的筹资水平还不是很高。其次,与医疗费用水平有关。人口老龄化、医疗高新技术的使用等都会带来医疗费用的增加。此外,也与过度提供或利用服务导致一定比例的不合理医疗费用有关。因此,继续增加医保和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在此基础上有效使用医保(新农合)资金,包括合理利用医疗服务,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等,逐步提高住院和重大疾病的实际补偿比例,这样可以逐步降低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比例。
杨金生:医疗费用增加是挡不住的趋势,也是全世界的普遍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先进技术和药物的应用,包括新的检查设备、新的手术材料和进口药品的大力使用,使医药成本不断提高,越来越加重了医疗负担,这个包袱不是病人个人负担就得由国家承担。而且人们一有病就希望运用新技术和“好药”来治好疾病,导致人们看病的费用不断增加。
要不断完善医保机制,既然是基本医疗保障,就应该看病在基层,费用报销基本部分,若一味扩大基本医保的作用,那就要进一步加大卫生投入,提高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个人医保缴费额度,做大资金池,池子做大了,人均筹资水平才能提高。还要启动医保制约机制,减少不合理费用的支出。
滕建荣:从国际惯例来看,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一般在30%以下,才能比较好地缓解看病贵问题。而我国的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在30%以上,因此人们难以感受到看病负担的缓解。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基本医保制度筹资水平较低。比如新农合由农民自己出小头,国家出大头,由于人数众多,人均筹资水平较低。10年间,随着逐步扩面提标,目前小病已经能解决得比较好,但是重病、大病仍难以承受。
减轻个人负担,要加大投入,让米袋子先鼓起来,从而提高医保支付水平;对重病、大病要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减少因病致贫现象;采用各种办法,降低医药费用;多增加救济渠道。此外,基本医保也要衔接上商业保险,满足基本医疗之外的需求。
问题:
“扎堆儿”大医院
建议: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把小病留在基层
记者:看病难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体现是去大城市的大医院看病难,往往一号难求,一床难求。如何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解决人们看病不方便的问题?
吴明:患者对医疗服务有质量偏好,他们认为大医院的诊治水平较高,因此,在看病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和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到大医院就医,即使患的是普通病、常见病。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短缺,以及近期医疗保障补偿水平的提高等,也是影响患者选择的主要因素。这是导致大医院拥挤的主要原因。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一方面,需要通过医保加大对基层医院的补偿力度,引导普通病、常见病患者更多的利用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杨金生: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逐级转诊体系。怎么建立体系?可以建立基本费用控制指标,比如在基层社区看病报销100%,二级医院报销70%,三级医院报销40%,把小病留在基层,疑难重症去大医院、专科医院。
具体来说,就是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商业保险、社会救助为“两翼”。人们对看病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有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也有高于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基本需求应在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得到满足,其费用由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来保障,这也是国家“保基本”原则的含义。非基本的需求,如去三级医院、专科医院看病的费用,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渠道来补偿,真正有困难的患者则应得到社会救助。
滕建荣: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这是新医改一个很大的亮点,这无疑将减轻大医院的接诊压力,缓解看病难。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健全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比如杭州实现城市15分钟就医圈,农村为20分钟;增加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政策扶持,主要是吸引人才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加强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吸引人们到基层就医;城市优质资源下沉,比如杭州从去年开始,实现全市检查资源共享,在县乡医疗机构检查,享受市级医院的诊断服务;加快信息化建设;医保引导人们合理就医,越是基层报销越多;加强健康教育,改变就医理念。
问题:
报销不联网
建议:
国家统筹发展制度,缩小人群之间、地区之间差异
记者:我国流动人口已超过2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会有更多的人进城工作和生活。这些人在参保地外就医,带来异地报销的问题,表现为报得少,报不了或是只能寄回去报。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吴明:在我国不同人群参加不同的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不同的医疗保险以及同一项医保制度在不同地区,其筹资水平、补偿范围和补偿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医疗费用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产生异地报销问题的主要原因。当然,不同医保制度由不同部门管理,全国联网的信息系统尚未建立等,也是影响异地报销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筹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缩小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医疗保障方面的差异。
杨金生:异地就医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只要在参保地外就医,就难以享受到医保待遇。按理说,在哪看病应该是患者的自由,但是因为涉及参保地和就医地之间的医保衔接问题,异地看病报销成为问题。
因为涉及各地区、各部门,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实现全国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共享,更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系统运行,并整体推进。
滕建荣:杭州流动人口已达到三四百万,这些人都存在异地报销的问题。对于异地就医的医药费用结算,国家要顶层设计,打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而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策需要协调统一。这些也都需要在机制上有所突破。此外,医疗部门应探索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这样即使到外地也不用重新检查、诊治,减少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