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平安□
广东省东莞市扼守黄金水道珠江口,依靠“三来一补”经济模式,从无籍籍名的边陲小县出落成广东“四小虎”之一。
社会资本办医是东莞民营经济汪洋中的涓涓细流。今天,东莞民营医院已不再是公立医院的替补队员,也再不是医疗市场上无足轻重的配角,而成为支撑该市近800万市民医疗健康服务网的骨干。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东莞民营医院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现在进入了相对困难的发展平台期,继续提升面临诸多挑战。
民营医院发展三部曲
不久前,记者来到东莞,采访了该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周子权。依据他的描述,记者勾勒出了东莞民营医院发展的三部曲。
探索阶段。东莞民营医院起步于1993年。当时,东莞尝试性地以当地长安镇的一家乡村医院为底子,由村子集体出资办了个医院,叫长安镇街口医院,现已更名为新安医院。周子权说,那个时候,全市都在搞民营经济,上面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欢迎社会资本进入各行各业。1995年,一位香港老板和东莞本地企业家合办了东华医院,占地150亩,总投资8.4亿元,这是东莞医疗卫生史上里程碑式的大手笔投资,并引发了东莞创办民营医院的高潮。2002年,港资和本地资本合建的眼科医院、口腔医院以及妇产、泌尿、骨伤科、手外伤等专科医院先后拔地而起。2006年,由港资和本地资本合建的、号称国内建筑规模最大的民营医院——康华医院投入使用。
规模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头10年,东莞民营医院厚积薄发,其中,东华医院从80张床位发展到1000多张,成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获得了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康华医院也摘得三甲的牌子,极大地提升了东莞医疗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质量提升阶段。目前,东莞全市医疗机构数为2575家,民营医疗机构有350家。全市总床位数为23943张,其中民营医院有6222张,占26%。2012年,全市民营医院的门诊和出院病人数两大指标分别是231.1万人次、8.7万人次,占比分别为13.1%和21.55%。就数据而言,东莞民营医院的各项指标都已达到了广东省卫生厅的要求。
三大推力带来繁荣
周子权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莞经济腾飞之初,五湖四海的人到东莞淘金,短时间内人口激增,医疗服务需求量也暴涨,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个时候,社会资本办医大潮应运而生,填补了东莞医疗资源的欠缺和不足。(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他说,东莞民营医院发展有三大推力。首先是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把民营医院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给政策、促发展,三级甲等医院挂牌,市领导班子都参加。其次是社会共识,各个部门都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特别是社保部门,把民营医院纳入社保定点。最后是行业支持,卫生局一碗水端平,落实全行业管理,在人才引进、科室设置、科研立项、技术准入、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以及日常质量管理方面都同等对待。例如,技术准入方面,把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无差别纳入监管考核,质量检查组抽取民营医院的专家参加,由民营医院的副院长任组长组织交叉检查。把民营医院的救护车纳入全市“120”救护网络,参与院前急救。
周子权说,当前对民营医院的要求不是数量扩张,而是质量提升,希望引导民营医院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采取包括开展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加强医院管理,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措施,鼓励引导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错位发展。例如,东莞市打工妇女多,因此鼓励兴办妇产科医院、医疗美容医院;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鼓励康复、老年护理等医院的发展;提供高端服务和特需服务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专科医院等,也在优先举办之列。
普遍遭遇平台期
与卫生局对民营医院发展轨迹的划分与认识略有不同,东莞市很多民营医院的出资方和院长们认为,当前他们处于特殊的平台期,前1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戛然而止,继续提升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康华医院副院长张中银介绍,目前东莞市民营医院中至少有1/3是亏本的,像他们略有盈余的不多。投入很大,但都惨淡经营,院长走马灯一样更换,没法经营下去。他认为,目前优质资源都在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手上,医改中,东莞市向公立医院投入24亿元改造基建设备以及信息化系统。按照政策,要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但实际上哪家公立医院不在扩张?
相比之下,民营医院的日子并不好过。以前医院要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康华医院每年的营业税高达4000万元,压力非常大,后来营业税免了,但所得税还在缴纳。张中银说,税负导致民营医院发展没有后劲,特别是招揽人才无计可施。以前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工资待遇相差悬殊,缺人了就从中西部地区招聘。现在不同了,就算招到人,成本也大大提高。
张中银建议,国家可以参照高新企业的退税政策,将所收税款部分返还给医疗机构,作为民营医院给职工养老的专项资金,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东莞市民营医院遭遇的平台期几乎是普遍现象。周子权认为,不是没有解决办法,但这不是自己这个层面能办到的。当地职权范围内能够给民营医院的便利几乎毫无保留地给了,在该市“十二五”规划中,还将进一步增加民营医院床位数的比例,但人员配置问题不容易解决。执业医师配置、注册护士配置,达不到国家和省里的要求,根子还在经济原因上。配置这么多人,需要医院承担其福利待遇,国家投入少,医院难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