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赵敬菡、傅立波)昨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医疗改革的内容颇具新意,虽篇幅减短,但重要性更大。
报告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认为,篇幅减少,并不意味着重要性降低。历年报告都有单独的段落来布置医疗改革的工作任务,体现了国家对于医改的重视。今年的内容虽然少,但胜在言简意赅,高度浓缩。并且,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医改相关政策,已经十分充分,报告中无需过多重复。
王虎峰特别指出,报告原文的表达十分精确:“排序都是经过斟酌,按照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轻重缓急提出的,我认为十分恰当。首先提到基层,然后是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后面是医保。这样的排序符合当前医改的实际工作情况,也指明了下一步主攻方向。”
●【2013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2012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011年】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
【2010年】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
【各方声音】
许树强(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为106.2%,而社区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只有57.7%。”他建议,用信息技术将大、中、小医院串联起来,使居民可以在不同医疗机构内得到连续的健康服务,推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作,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陈海啸(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医院院长):基层医院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医院专业人员的缺乏,社会对医护人员支持的声音太弱,还有培训机会太少。软件建设任重道远。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亟待提高。
邓小虹(国务院参事):“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到大医院看大专家的。比如说常见病、多发病,还有一些预防保健的工作,先由你身边的医生来解决,真正需要住院的时候,由他给你转诊到大医院里,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使我们的社会保障资金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2009年提出的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这项制度要建立、推行,十八大时提出要“巩固”,这次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我十分赞成。医改进行中各项政策都要不断微调,在保持有利、有效方面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弥补缺陷,减少负面影响,尽快与其他配套制度的衔接。可以说,报告字数不多,但精髓已经表达出来了,告诉我们今后要在“完善”上下功夫。
●【2013年】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2012年】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2011年】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
【2010年】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各方声音】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枢纽工程”,它决定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决定了整个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改四年来,各个报告和文献中,都优先提到要“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到医保全覆盖,而本次报告中,把“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放到医保体系之前,明确了下一步医改的主攻方向。同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基本达到了试验、尝试、探索的目的,急需总结经验,尽快推行,让试点成为“家常饭”。所以,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是未来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陈仲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根据报告的部署,今年可能在更大的范围推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包括取消以药养医,药品零加成,改变就医模式,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等。此外,取消以药养医后的补偿机制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任务。仅仅依靠医疗服务价格的提升,不足以补偿取消药品加成、医药分开的缺口。但是如何补偿,准备拿出多少钱补偿,目前还没有看到明确的解决方案。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很明确,但一些资金配套政策还有待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