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崔 芳)目前,我国已制定地方性控烟条例的18个城市中,控烟成效如何?近日,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控烟公益法律中心在京发布《全国18个“无烟城市”控烟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公益行动报告(2016)》,《报告》显示虽然控烟执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地方的立法缺陷问题成为执法障碍。
据悉,《报告》由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控烟公益法律中心向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哈尔滨、绍兴、青岛、兰州等18个“无烟城市”提出控烟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在所获信息基础上形成。该中心负责人表示,“无烟城市”这一称谓只代表城市相关部门的控烟职责有法可依。
《报告》显示,2016年控烟执法信息透明城市为16个,北京、西宁、广州、深圳并列第一。禁烟标识发放数量方面,前三位分别为深圳、北京、上海,其中深圳达到每万人发放禁烟标识1351.6份,最少的南宁市仅为1.0份。投诉举报方面,北京每万人举报9.2人次,远高于第二名的深圳(0.96人次)。执法行动方面,深圳、北京、广州出动执法人次数量排名前三,同时也是个人罚款数量最多的前三甲。罚款总金额方面,北京最多,达到每万人651.9元,深圳(586.5元)、上海(166.1元)紧随其后。综合各项数据,北京市2016年控烟执法力度排名第一。
有15个城市还列举了控烟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次为缺少专项控烟执法经费或执法人员不足,单位或场所不配合、落实控烟措施劝阻不到位,宣传、倡导有待加强,取证难、执法难,多部门执法职责不清,缺少牵头协调部门,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不充分,存在立法冲突或立法缺陷等。
《报告》指出,北京执行“史上最严无烟立法”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后,多项排名均居前列;“限制吸烟场所全面禁烟缓冲期”即将届满的深圳也表现亮眼。这提示,一部更严格的全国性无烟立法出台,或有助于全国控烟情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