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主题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介绍说,启动四年的中国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任务十分艰巨,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一方面体制机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大。
异地就医报销,首先要实现信息和政策标准统一
异地就医报销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此,国务院医改办主管此事的胡晓义表示,首先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减少异地就医的人员。“原来是县级统筹,出了县就叫异地,现在普遍提升到市级统筹。目前已经有几个省在推进全省的统一报销,解决了在一个省内报销不便的问题。”
如何实现全国统一报销,胡晓义表示,难点在于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统一的政策标准。
“如果全国13亿人的信息管理系统不统一,跨地区就医报销就会非常复杂,所以要大力推进统一的社会保障卡。”说着,胡晓义掏出一张随身携带的社保卡。
据介绍,2010年社保卡仅发行1亿多张,现在发行3亿5千万张,今年要达到4亿8千万张。“这张卡里有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可以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将来就能实现全国联网。”胡晓义认为,第二个需要统一的是政策标准,“政策标准统一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这还需要一个过程。”胡晓义说,“这是我们的目标,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需理顺价格体系
如何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卫生部副部长、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马晓伟认为,有赖于“中国医生的技术劳务价格能够得到承认,药品和仪器设备的价格能够有所降低,医务人员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政策能够得到正向激励。”
马晓伟说,如何建立一个符合医生职业特点的,以医疗数量、质量、风险程度以及患者满意程度为标志的公益性为核心的薪酬支付制度,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还需要改革支付方式。“中国多年推行的是项目收费、项目加成,在现有购买服务的格局下,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这种购买服务的格局必须由第三方去监管,必须改变现在这种项目加成的办法,去除过度医疗的制度性诱因。”马晓伟称。
药价负担减少,其他负担并不会增加
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是否会出现“药价负担减半斤,其他负担加八两”的问题,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王保安称,为了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能够正常运转,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实施一般诊疗费。通过医保报销一般诊疗费的90%,个人负担10%,与原来相比,没有增加个人负担。第二,财政采取了一些专项补助措施,保证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能够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有序发展。第三,兜底措施,一旦出现总的收支差额,财政将给予足额的补偿。(记者 刘莉 北京3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