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一贯致力于药品研发与创新,助力降低医疗系统和财政负担,在此特邀其相关负责人就中国新药市场准入情况进行介绍。
目前现状
根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新上市的诸多创新药物中,由于注册和报销滞后等市场准入原因,患者获得可报销新药的时间平均比其他国家晚约8年。
以上情况不仅使得患者无法及时获得最新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来控制病情,同时也削弱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的动力。
在药品注册阶段,由于人力资源和流程限制等原因,中国新药上市平均比其他国家晚4~5年左右。
同时,在IMS的研究中发现,在完成注册后,由于我国新药市场准入流程存在诸多障碍,包括备案采购机制不完善、药事委员会召开周期不确定、医保目录更新缓慢等因素,中国患者获得可报销的新药平均比美国晚8年,同时这也意味着专利药品在中国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补偿前期研发成本。
与国际情况对比
虽然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的新药准入常需要通过国家监管部门审批(一些国家包括报销目录审批)、药品采购以及临床使用几个环节来完成从生产厂家到患者手中的完整应用流程,但这个过程在多数国家和地区通常会在1年以内完成,更有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市场,如中国香港地区或美国,能够在半年之内完成。
中国药品市场准入的复杂性对创新药物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显著影响:据IMS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在中国销售排名前10位的治疗领域中,销售金额最高的药物均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长达10年之久的药品。
此外,在全球销量排名前100位的新药中,有23个产品在中国没有销售,而本土制药企业研发的创新药物在招标、医保等方面同样面临多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