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少卫□
这两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再次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事情起源于10多天前,他在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主办的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一则关于室内空气污染与婴幼儿健康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用中国环境保护协会的统计资料称,90%的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过豪华装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随即,“210万”这一数据遭到医学界颇多质疑。有业内专家指出,每年我国儿童总计死亡人数约为10万。12月22日,钟南山撰写声明,就引用这一未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的数据向公众致歉。
在此次事件中,钟南山院士的确有不严谨之处。首先,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不应在公开场合随意发表未经严格科学论证的结论。去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指南(试行)》指出,健康科普信息要尽量引用政府、权威的卫生机构或专业机构发布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有确切研究方法且有证据支持的文献。其次,作为呼吸病学界专家,钟南山就儿科血液病领域发表观点,这种跨界本身就容易引起质疑,何况“210万”这个惊人的数字还明显不合逻辑。
不过,应该看到,当“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的观点遭到质疑后,80岁的钟南山院士未被盛名所累,及时发声,主动承认错误,并表示“今后在参加学术活动及各种发言内容中,将严格地只收集基于有科学实验依据的资料,避免误导公众”,体现了一名科研人员的严谨和作为公众人物的担当。
在公众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的今天,当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充斥网络时,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学界大腕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医学科普变得更加靠谱。任何人都难以百分之百避免疏忽、偏颇、错误,关键是遇到类似此次的事件,也应像钟南山一样,坦诚认错,避免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而媒体作为专家与公众的“中间人”,也应当时刻有质疑和求证的专业素养和精神,力求更加严谨、客观、科学地传播健康信息,而不能为了博眼球,对专家的观点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甚至肆意篡改。
鼓励发声,但要敢于纠错;相信科学,也要会客观辨别。只有医学界积极做科普,媒体正确引导,不造谣、不传谣,“伪科学”言论才能失去生存土壤,公众的健康素养才能提高。
本栏目文章不代表编辑部观点
投稿请发至mzpljk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