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北京市率先实现“社区首诊╠转诊至大医院╠社区康复”的三级就医转诊体系。为“鼓励层级就诊、首诊在社区”,北京市卫生局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预约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具体实施。2011年年底前,北京市将在16个区县全面实施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预约工作。预计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与30多家二三级医院建立转诊关系。这意味着,今后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时,如达到转诊标准,将可在3个工作日内看上对口三级医院的专家。
转诊人数不是越多越好
2011年7月,北京市启动部分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转诊试点,一年多来,全市通过社区医院转诊至大医院的患者累计达到7000人次。
7000人次的转诊量与社区每年几千万的就诊量相比,显得比例不高。对此,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转诊数据很难用高或低来衡量,转诊人数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多数慢性病、常见病都能在社区解决,转诊人数就会少,转诊数量过高反而说明社区服务能力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发现,部分市民如果认为自己病情比较重,惯性思维会选择直接去大医院就诊,忽略了社区转诊这种方式。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可能变成大医院挂号室”的质疑,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称,可能会有患者到社区就是为了转诊到大医院,但不会变成大医院的挂号室,只有社区医生无法治疗或诊断不好的病人才会往大医院转。社区转诊到大医院并不能保证一定看专家号,而是由大医院根据病情向相关科室反馈。
双向转诊通道未真正打通
按计划,2011年年底前,所有社区医院都将使用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医生通过该系统,针对“拿不准”的病症,可为患者提供向对口大医院预约转诊、预约检查等服务。
但是家住方庄的关先生却说,自己在社区医院就医过程中遇到看不了的病时,虽然可以转诊到三级医院,但转过去后自己仍需排队挂号,“倒不如直接去医院”。
2012年年初,记者走访时发现,虽然方庄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实现了与对口医院网上转诊的服务,但大多社区医院的转诊通道并不畅通,不是需要患者持转诊单再到大医院办手续,就是想去的医院并非对口医院,有的社区转诊通道尚未搭建。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提供双向转诊,而是很多大医院无法跟我们实现无缝对接,即便是我们转过去的患者,还得重新排队挂号,对于患者来说,还不如直接去三级医院方便。”城区内的多家社区医院的医生这样告诉记者。
“虽然社区医院方便,社区医生也很热情,但是社区医生很多情况下难做到‘问不倒’。另外,社区医院药品可供选择的也很少。”正准备开药的孙女士对记者说,每次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开到一些普通降压药,要想要些进口的降压药还得去三甲医院。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社区首诊╠转诊至大医院╠社区康复”的三级就医转诊体系还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社区医院的药品保障应以什么为标准进行配比。以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为例,目前社区医院只有最简单的降压灵和二甲双胍,社区医生给予病人治疗的药品可选择余地少,有些在三甲医院可以走医保的药品在社区医院却需要自费,导致病人仍要到更上一级的医院去拿药。第二,在三级社区转诊体系中,处于二级的医院很少被人关注和问津。社区医生一般都是建议病人直接去三级医院,病人也愿意在三级医院直接解决看病问题。由此,二级医院所承担责任和义务就很难得到发展。第三,病人从社区医院转诊到了三级医院,仍需要重新挂号走流程,即耽误了病人的就诊时间,也没充分发挥出社区医院的首诊作用,间接浪费了医疗资源。上述几点都需要在体制建设中给予考虑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