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末,吉林省的乡村医生老王拿到了去年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付出心力最多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不值钱”,平均每份只补贴了2元。
郁闷的老王把自己的收入在网上“晒”了出来,引发各地同行的讨论。大家交流之后发现,建立一份标准化的健康档案,各地补助的数额相差甚远。多的地方能给到五六元一份,最少的地方只有四五角钱。
除了健康档案的补助之外,乡村医生们还发现,各地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标准都不太一样,甚至是在一个县的不同乡镇,同样的公卫服务项目获得的补助额度也不同。
按道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进行量化评估,保证标准的一致和考核的公平合理。为什么各地考核和补助结果差别这么大呢?
考核和资金分配有章可循
事实上,早在2010年,卫生部便下发通知,对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和监管作出要求,并明确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10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的职责分工。根据当时的测算,乡镇卫生院约承担53.7%~58.9%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卫生室约承担41.1%~46.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也被要求按照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承担的服务内容和数量进行分配。
记者调查发现,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各地根据卫生部确定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职责分工加以调整,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进行了严格的量化,相应的资金分配精确到以分为单位。如在江西省,乡、村两级分解比例为乡镇卫生院58.7%~61.8%,村卫生室38.2%~41.3%,按照人均25元的标准分配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金额分别为乡镇卫生院14.84元~15.63元,村卫生室9.66元~10.45元。
制度执行中会打折扣
在“白纸黑字”制度规定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同一服务有不同补助的现象?某中部省份的一位卫生厅厅长承认,省里的规定到了县里,原先的制度设计在执行中很可能会打折扣,而有的县还将考核权下放到乡镇,这个折扣就可能要打得更大。
“比如健康档案这一项,其实考核分为两部分,建档只占30%,折合成补助资金的确只有几角钱,剩下70%是健康档案的使用维护,有的地方按照规定分配给乡村医生一部分任务,有的地方则完全由卫生院负责,这一块做与不做,乡村医生获得补助就会相差好几倍。”这位卫生官员解释说。
除了任务分配的不公平之外,乡村医生面临的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卫生局或者卫生院以考核不合格为由对公卫补助“打折”。
“几乎没有不扣的。”吉林的乡村医生老王说,鉴于乡村医生任务的繁重,要想让人挑不出毛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他以自己所在村子举例说,1300人的村子,保守估计有200名高血压患者、200位老年人、8名精神病患者。按照要求,这些人都必须由他进行每年4次的随访。如果按照408人每人每年4次、每人每次1个小时计算,1年需要1632小时,平均1天需要4个半小时随访。此外,1300人需要1年查1次体,他一个人从查体、记录到录入电脑,最少40分钟,1年需要866小时,1天平均2.5个小时。再就是居民档案的更新,老王1天平均看30个病号,不算看病时间,光录入信息就需要1.5小时。
“前边几项时间4.5小时、2.5小时、1.5小时加起来,就有8.5个小时了,这还不算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孕产妇管理、0~6岁儿童的管理以及为了养家还必须坐诊看病所用的时间,一年下来能把任务完成就不错了。要扣钱也没办法。”老王说。
一位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坦言,若是财政把钱拨给卫生局,由卫生局来考核,的确存在以考核不合格为由克扣经费现象。但如果拨款直接由财政给卫生院和村医,不过卫生局之手,就很少有克扣现象,但是考核可能会走过场。“这是个两难的选择”,他说,目前也在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短评
基本公卫服务经费管理不是小事
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当年,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总额达到300多亿元。
有了大笔的工作经费后,卫生部门如何管理?怎样考核工作成效?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是却很重要。经费分配得合理,就能调动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努力做好基本公卫项目服务。绩效考核做得到位,才能保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符合国家要求和人民期望。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基本公卫服务管理进行了各种探索。然而,通过各级督导发现,公卫项目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的绩效考核、责任分工尚不完善,地方资金配套不到位,经费拨付滞后以及挤占、挪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公卫项目的进展,也打了医改惠民效果的折扣。而像陕西省靖边县这样,基层医务人员干了3年的活儿,却得不到任何补助的极端例子,更是严重挫伤了基层开展公卫项目的积极性,特别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坚决予以纠正。
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开展近3年,对于发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及时纠错纠偏,使基本公卫服务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