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根据英媒《星期日泰晤士报》10月2日的报道,一项为彻底治愈艾滋病而首创的治疗方法已使一名英国患者的病情出现“突破性”进展。
这是一位英国44岁的男性HIV携带者,他在参加一个临床治疗试验后,连续两周血液测试呈现HIV阴性,这位治愈的患者是经由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批准的临床试验,自愿选择参加了一个用"剥离清除"(kick and kill)治疗方案的项目,他是五十人实验组里第一个达成根治效果的患者。
奇迹不是巧合出现的,这次成功的案例是由NHS所组织,并由五个英国最顶尖的大学合作完成的临床试验,这些大学的实验室不论是从技术还是师资方面几乎都可以说是全球一流。
尽管英国国家临床研究基础设施健康研究所负责人马克.塞缪尔表示,这个试验还处于早期研发当中,尚有很多不解之处需要众人通过合作来破解。该患者的后续HIV病毒检查报告也要持续追踪,直到确定不再复发。但是这次成功的例子却意味着爱滋病治疗手段的进步---根治HIV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而对于《星期日泰晤士报》中所提到的疗法“kick and kill ”,我认为用"剥离清除"更能达到原文意义效果。
过去是怎么治疗艾滋病的?
传统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就是俗称的鸡尾酒疗法,能让血液中病毒含量在水平以下,使患者几乎能保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和免疫力。然而这种治疗方式只能让HIV病毒不再大肆感染免疫细胞,却不能完全将病毒从体内完全清除,这项治疗技术也导致多年以来人们都只关注在免疫细胞数量和HIV病毒水平,免疫细胞数量越多越好,最好还能检测不到HIV病毒。
然而在这种治疗水平下,免疫细胞就算是数量正常,并不代表没有休眠期的HIV病毒存在;目前的检测技术水平也是需要HIV病毒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检测到,检测不到不代表没有病毒携带,而是代表病毒数量还没累积到能测定出来的水平,依旧会在体内持续感染免疫细胞、扩散。
什么叫"剥离清除"治疗?
"剥离清除"的治疗思维跟过去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剥离清除"的治疗目的是打完抗病毒药物后,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逼离开宿主,使体内不再有剩余的HIV病毒遗存或在细胞当中休眠等待下一次的复发。按照这项生物技术,疫苗首先帮助人体找到被艾滋病毒感染的T细胞,然后通过服用一个疗程的“伏立诺他”来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T细胞。这些被唤醒的T细胞开始产生艾滋病蛋白,从而为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实施打击指明目标。
在治疗代价上,传统抗病毒疗法必需每天做治疗,价格昂贵且有副作用。如果停止服用药物,艾滋病病毒会在几周内反弹到感染水平并开始再次感染其它免疫细胞。
“老药新用”开拓治疗新方法
"剥离清除"治疗跟抗癌症或是抗疟疾的治疗手段即为相似,都是鼓励体内的病原体释放更多的信号和让隐藏起来的病灶更容易发现,这时常见的方法就是“老药新用”,挪用以往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当做新药来治疗爱滋病,效果不但非常明显,甚至可能会有不同的功效出现在新疾病上。
以墨尔本大学研究的的抗癌药物罗米地辛(romidepsin)为例,科学家研究是否能用抗癌药物让隐藏病毒暴露出来并使其可检测的。参加试验的六人里中,服用抗癌药物罗米地辛后并不会像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也不会跟其他服用的治疗药物起冲突,顶多只会稍显疲惫和头晕。
研究结果表示罗米地辛能让休眠期的HIV病毒活化并且使其与其他病毒成堆的流入到血液当中。从血液中能测量到的感染细胞是以往感染细胞数目的2.1倍到3.9倍,以往因为病毒数量不足没法测量出HIV的问题都有所改善。
服用此药物的患者更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体内HIV病毒感染状况,提前治疗,避免更多免疫细胞感染和病毒藏匿。除此之外,重新激活的HIV病毒在回流到血液中的途径会留下行径过的抗原痕迹,科学家希望能用杀伤性T细胞跟踪痕迹并且吞噬病毒,达到完全根治效果。
符合要求即可参与试验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中,提供临床试验项目将近有一万多个,光是跟抗癌药物罗米地辛有关的项目就有200多条,HIV治疗项目则有上千条。大多数HIV治疗试验都是由英国五大名校负责的,要直接知道哪项试验是有治愈例子是不实际的,而且提前曝光有可能会影响到试验整体设计结果,无法明确"剥离清除"的治疗机制。只有等到临床试验完全成功后才会知晓是哪种治疗方案能让大多数HIV患者完心痊愈的。
不过其他对此关心的朋友们也不用担心,在NHS组织网站上提供的试验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人员,不论身处于哪个地区,都能参加到自己想参加的临床试验项目,完全不用因为自身不在实验机构附近就无法参加治疗项目感到遗憾。
技术是在进步的,提出的治疗手段更是让每个HIV患者离摆脱爱滋病的阴影更进一步,让千万个民众回到正常的生活当中。
参考资料:
HIV cure hope after UK trial of pioneering virus treatment
British scientists hopeful for HIV cure
AIDS cure: study sees advance for 'kick and kill'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