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救助儿童基金会和孕产妇、新生儿与儿童健康伙伴关系等多个机构今天在联合国总部发布了首份系统性的世界早产儿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超过全部新生儿的十分之一,其中上百万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很快夭折。早产实际上已成为仅次于肺炎的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杀手。
《早产儿全球报告》对于早产的定义为,妊娠期不超出37周,这同样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根据报告,早产儿分为三类:妊娠期32周至37周之间出生的一类为较晚的早产,占全部早产儿的84%,大部分经过辅助性照料后可以生存;第二类为极早产,孩子在妊娠期28周至32周之间出生。这些孩子需要特别的照料,大部分也会活下来;第三类为严重早产,孩子在妊娠期28周内出生。这些孩子需要最周密和昂贵的照料才能够生存。在发达国家,这样的孩子有90%的机会会活下来,尽管他们或许会一生都会经受疾病的折磨,并有可能存在学习障碍;而在低收入国家,这样的孩子仅有10%能存活下来。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在11个早产率超过15%的国家中,除两个外,其余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最贫穷国家,平均12%的孩子过早出生。但早产儿问题并不仅限于低收入国家,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比率为9%。美国是早产儿人数最多的十个国家之一。高收入国家早产儿人数增加与产妇年龄偏大以及生育药的使用增加和多胎妊娠相关联。在一些发达国家,在足月之前不必要的引产以及剖腹产同样提高了早产儿发生率。对于许多低收入国家来说,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包括传染病、疟疾、艾滋病以及未成年怀孕率过高等。不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贫困国家,仍有许多早产原因尚无法解释。
《早产儿全球报告》指出,目前有多种经济且有效的早产防治手段,如果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就可避免四分之三的早产儿死亡,这些办法包括:为早产分娩的孕妇注射产前类固醇,以促进发育不成熟胎儿的肺部生长;为出生后的早产儿提供“袋鼠式关怀”,让婴儿贴身靠在母亲胸口保持温暖;使用抗菌霜防止脐带感染等。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妇幼卫生一直是中国卫生事业的优先发展领域。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形成以《母婴保健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和较为健全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通过孕前保健检查及指导、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国显著减少了出生缺陷的发生,大幅度提高了新生儿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