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重,目前全球约有3亿人受到哮喘的困扰。与此同时,自1980年以来,肥胖的发病率也成倍增加,目前影响全球6亿多人。此外,约有13亿人处于超重的状态。
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与哮喘高风险相关。肥胖的哮喘患者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症状,发作频率更高,生活质量更差,对哮喘药物的治疗反应降低。
连接肥胖与哮喘的途径还未被充分阐明,但可能是多因素的。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对肺和气道的机械作用,遗传倾向,表观遗传修饰,饮食变化,促炎症状态等。肥胖患者所存在的代谢并发症——胰岛素耐受、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问题,都可能在“肥胖哮喘”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存在胰岛素抵抗时,肥胖和哮喘的相关性更高。
与肥胖无关,糖尿病患者可能罹患哮喘的风险往往更高。同样,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与青少年肥胖人群的肺功能下降有关。有研究显示,预防及充分治疗、控制肥胖并发症是减少哮喘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最近,有相关的研究显示,传统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降低哮喘发作频率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二甲双胍作为最常用的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已知路径包括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活化。这种酶在胰岛素信号转导和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也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可能拮抗胰高血糖素,因此可降低血糖水平。
另一方面,二甲双胍还显示出可降低肥胖小鼠的过敏性嗜酸粒细胞气道炎症,使支气管肺泡灌洗中嗜酸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正常化,并恢复肺组织中的AMPK水平的作用。它还可能通过AMPK依赖性通道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
有趣的是,在培养的囊性纤维化气道上皮细胞中,二甲双胍诱导的AMPK可改善钠和水的运输。因此,有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可能在治疗哮喘中发挥潜在作用。
以上研究在以下方面给我们有所启示:
首先,对于建立胰岛素抵抗(或高血糖)和哮喘患病率间因果关系的确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其次,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了服用二甲双胍的哮喘和糖尿病成人患者的重要临床获益。
未来的研究将解决二甲双胍对哮喘的作用是否仅局限于糖尿病患者,或是否也可以使肥胖、胰岛素抵抗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