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精准医疗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对症用药”,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将这种“对症”延伸到基因水平的检测。
精准医疗是2015年1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所提出的。精准医疗的目的是从基因的层面掌握了精确的病因,为患者提供最有利的治疗,现阶段主要针对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
那么大家可以发现,其实精准医疗大致上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基因水平精准地找到发病原因(当然我觉得蛋白组学的分析也属于精准医疗);另外一方面就是根据病因找到治疗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诊断和治疗,提高疾病早期筛查的精准度,寻找疾病相关的治疗靶点,是进行精准治疗的前提。
精准医疗在抗肿瘤的临床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我们看一下精准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例如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需要进行EGFR突变检测,然后再确定是否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过去几年中,7个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均证实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作为一线治疗 EGFR 突变 NSCLC的药物,其疗效优于化疗。又如乳腺癌患者,治疗前检测Her2是否过度表达,从而决定是否使用靶向药物赫赛汀。北美的两项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试验中,在第4年时,赫赛汀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使用了赫赛汀的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降低了52%,死亡风险降低了33%。
还有今年10月,默沙东的免疫疗法新药Keytruda获得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50%)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Keytruda的随机、公开标注的3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检验了Keytruda作为单一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的疗效,这些患者的PD-L1表达量都超过了50%。与标准的含铂化疗相比,使用Keytruda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与总体生存率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精准医疗的目的是进行个体化定制治疗。因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个体化差异,就算患上同一种疾病,在病理表现上也是不同的,可以表现为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的差异。因此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精准地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疗疗效是很有用的。
就如上述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例子,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我们可以用靶向药物,如果PD-L1的表达量超过50%,可以使用Keytruda进行治疗,经过这种精准筛选、精准治疗的患者,其疗效优于传统的治疗。
关于副作用的质疑,小编查阅了一下Keytruda的临床试验数据,其中3-4级的不良反应率在13%-21%,大部分可以通过注射类固醇来解决。这些风险相对于疗效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而且能够有效的解决。
精准医疗的发展问题
当今那精准医疗的发展是否存在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
任何一种有前景的新兴行业出现,都会吸引许多投资者介入,精准医疗也不例外。在精准医疗概念提出后,国内的精准医疗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特别是精准诊断方面。由于技术门槛低,许多公司从国外购买第二代测序仪,进行一些基因测序项目的组合和分析软件的开发,以精准医疗的名义开展业务。在工商局查找公司名称含有“精准医疗”或“精准医学”的公司,你会发现有300多家,而且90%以上的公司是在15年后半年至16年间成立的。
所以从行业方面来说,这种精准检测的泡沫肯定是有的,但这只是一种行业上的泡沫,并不代表着精准医疗的泡沫。每当一种新兴行业出现,开始的时候总是一片混乱,企业质量参差不齐,但从混乱到有序是一个长期必然的过程。只要技术是真正有效的,在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下,培育出几个行业的老大,那么这些泡沫将会在1、2年后被挤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精准医疗的泡沫并不是技术发展的泡沫,而是行业上的泡沫,是新技术从初始到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且从精准医疗的疗效来看,正因为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筛查,因此可以给符合治疗特征的患者使用疗效更优的靶向治疗,给患者延长生命。
当今国内的精准医疗有很大部分都放在疾病的早期筛查环节,即使筛查出许多早期风险因素,但后续的医疗方案缺失,不能把精准检测与精准预防、精准治疗无缝的对接起来。我们不能只看到精准医疗现在的不足之处,而应该把目光集中到治疗靶点的筛选中来,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靶点,有效地使用精准诊断来选择符合个人的治疗方案,达到精准治疗的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