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半,平谷区医院病理科,王晓红大夫坐在电脑前,专注地盯着一份病理图像报告。 报告显示,这个40岁出头的男患者胆囊全层有低分化腺癌浸润,高度怀疑胆囊癌。但几位医生都没有十足把握。 5分钟后,几十公里外,人头攒动的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崔全才的电脑上,显示出同一份病理图像。经过仔细观察,崔全才判定报告提示“病变符合胆囊腺鳞癌,肿瘤浸及胆囊壁全层及胆囊周围组织”。 得到在线回复后,王晓红将明确诊断写进病人的病理报告。 是平谷医联体,让这样的“网络诊疗”成了家常便饭。 北京远郊区县的首个医联体近日在平谷区率先建成,维系和推动这个医联体的,是“漫步云端”的物联网技术,更是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的首都医改新思路。 网络捆绑连三甲 远程会诊破疑难 对于平谷,这个只有42万人口、距离北京城区70公里的远郊区,“看病难”的具体含义,一度不是看不上病,而是看不好病——近半数患者瞧病得往北京城里跑。 而如今,当全市各区县患者跨区看病的外转率为20%的时候,平谷做到了全市最低,外转率连续两年低于10%。 在平谷区医院病理科,远程专家会诊一年就有几十例,该科累计开展影像会诊更是达4000多例。而在这所医院,能够“网络诊疗”的可不仅仅是病理科。 每周三早上7点,全国神经内科顶级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都要组织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病例讨论。同一时间,平谷区医院神内科的医生也都围坐在一起,通过两台显示屏远程参与王拥军他们的讨论,一台显示病人的病例和检查图像,一台显示天坛医院的讨论现场。每一次,平谷区医院都会拿出一例疑难病例,听取全国顶尖专家的建议。 朝阳医院的呼吸科全国闻名,平谷区医院呼吸科选择了与朝阳医院呼吸科进行网络对接,每遇疑难重症,直接向那里的专家讨教。 友谊医院的消化科、普外科,安贞医院的心内科、心外科……依靠网络捆绑,平谷医联体以平谷区医院为核心,向上对接了协和、天坛、朝阳、安贞、友谊、市妇产6家知名三甲医院最权威、最知名的科室。 “当城区医联体绞尽脑汁将病人从大医院向周边社区和二级医院分流时,平谷医联体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的患者更需要的是小病不出村镇、大病不出区,就近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不用大老远往城里跑。” 平谷区主管医疗卫生的副区长王志勉最终为平谷医联体选择的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捆绑模式,将中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引入平谷,再辐射到区域内的各个角落。 远程医疗,网络捆绑,让平谷的医改,梦想照进现实。 只是,为何一个小小的平谷区医院,能够跟那么多城里大医院最知名的科室搭上关系? 平谷区卫生局局长金大庆的日程表也许能给出一部分答案。周一拜访北京妇产医院,周二跟友谊医院谈远程网络接口问题,周三还要跟安贞医院心内科再敲定一些远程会诊细节…… 跑断腿、磨破嘴,金大庆几乎每天都往城里跑。“我还得多捆几家大医院过来,争取让平谷区医院的各个科室都能跟城里最好的医院实现远程会诊平台的对接。”不过,金大庆认为,大医院的专家愿意支持远郊的“小兄弟”,自己这一腔诚意只是一个因素,关键还是与北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区域卫生资源整合,推进首都‘医联体’建设”的大思路密切相关。 当然,这种相对松散的网络对接模式也面临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远程会诊目前就没有收费标准,大医院的专家不能永远无偿服务,这些难题都需要继续努力破解。[page] 区域中心升三级 趁热打铁硬自身 去年11月的医院等级评审中,北京10个远郊区县产生了首家三级综合医院——平谷区医院。 打造平谷医疗分中心,是平谷“云端”医联体中最重要的一环。 79岁的徐老太几天前刚在平谷区医院做完结肠癌手术,经人搀扶已能下地行走。徐老太就住在平谷城区,儿女们下班都来探望,担心老人有心理负担,孩子们没告诉老人她患的是结肠癌,老人还以为自己只是做了个小手术,因为用的是先进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只在右侧腹部留下个不足3厘米的小口。 “这要搁几年前,快80岁的老人,我们肯定不敢给她进行手术治疗,只能让她去城里的大医院,或是就地保守治疗。”平谷区医院副院长王建云说,这几年,医院能够完成的治疗越来越多。“脑血栓、脑出血我们自己能治了,就是脑动脉瘤的患者也不用再去宣武医院了,区内就可以治疗。眼科难度很高的球囊后部手术我们也能完成,白内障这种简单手术一上午能做16台。骨关节镜、消化内镜的微创手术也开展了多例。” 向上依托多家三甲医院,固然能够解决一部分疑难杂症,但对于每天4000人次门诊量的平谷区医院来说,提升一般疾病、普通重症的诊疗能力,才是根本。 可人才,一直是基层医院发展的瓶颈。王建云坦言:引进高水平人才太难了!基层医院的年轻医生虽然有机会到三甲医院进修,但真正能主刀做手术的机会还是很少。 怎么办? 办法是逼出来的。平谷的“模拟医院”弥补了这一不足。 一粒、两粒、三粒……将50粒绿豆从一个盘里捡到另一个盘里,不能直接用手,而是通过操作一柄长长的持针器完成。这是平谷“模拟医院”学员的一堂必修课。这家医院的手术课表上,包括左心耳封堵术、肾动脉射频消融术、开胸植入术等,手术对象有猪、狗、羊。 “模拟医院”让年轻大夫得到了“真刀真枪”的实践训练,为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提速10年。经过模拟医院的培训,在平谷区医院工作4年左右的住院医师就能完成消化内镜微创手术。 此外,平谷区卫生局还择优选定20名西医、10名中医,拜师三甲医院的著名专家。在硬件上,平谷区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设有30个病区,CT、核磁、导管机、超声、透析机等医疗设备齐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完全够用。 软硬件的同步升级,让更多的平谷人放心地留在区内看病,也使“云端”医联体有了最稳固的地面支撑。 检测报告社区取 网络触角进家庭 其实,网络医疗在北京的远郊区县率先开展并非偶然。网络最大程度拉近了空间距离,这对于交通不便的郊区农民尤为重要。 平谷区东高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门口,59岁的老高正在等待X光片的报告。“年纪大了,颈椎不好,一低头就头晕。”老高就住在村里,上午出来买菜,顺便拍个片子。“以前这儿拍不了,看病得去区医院。” 老高的检查报告不是社区中心的大夫出的,他的X光片实时传输到了位于平谷区医院的放射影像诊断中心,那里的专家认为老高是颈椎退行性病变。报告单再传回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后也就五六分钟。这份报告单,在全区任何医院都“通用”。 平谷区现有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135个社区服务站,它们之间均以光纤连接形式互联互通。按地域分布和病人量,其中的7家社区中心建立了检验中心和放射中心,配备X射线成像系统和生化分析仪。患者可以就近做检查,由区医院远程出报告。 网络触角伸到社区和乡镇,平谷区还觉得不够。区卫生局与北京软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计划首批在6000户有慢病患者、行动不便的老人的居民家中配备与电脑或无线网络相连接的智能终端设备,如血压仪和血糖仪。这个仪器同时具有无线网络传输功能,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设定正常值、异常值、危机值等程序——正常值直接进入个人健康档案;异常值实时同步传给患者、家属、家庭医生、社区中心及卫生局慢病管控中心等5方接收端;危机值直接进入120体系和相关科室,进行危重病人抢救。 如果无线网络能够幻化成一条条“航线”,那么从上空俯视,平谷区医院就像一个大型空港,一部分航线向内覆盖18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并延伸至家庭,一部分向外连接着6家甚至更多的国内知名大医院。通过“云端医疗”,平谷实现了与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的对接,以及区内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科技改变医疗,也正在改变生活。而真正引导这种改变的,还是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