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常房 张磊 叶龙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6.1万名医生注册多点执业,其中,到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占43.4%,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占66.3%。
新近修订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删除了“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内容;随后出台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将执业地点由过去的某一家医疗机构修改为某一行政区域。这些政策变动和不断推进的措施,引起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极大关注。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各种利好政策逐步出台,医疗服务环境和生态将进一步发生转变,尤其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推动会越来越大。
口子大了,效果将更突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张澍认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期出台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过去那种把医生限定在某一医院的规定和做法,不符合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贵齐教授表示,改医院注册为区域注册,进一步推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落实,有利于放大优质医疗资源,有利于强基层,有利于推动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中“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也有积极意义。
对于如何让多点执业拥有更多落地的触角,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副主任祝淑钗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就是一条可行的实现路径。
还需更多制度安排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医生陈琳说,作为协和医院的全职工作人员,如果周五应该在医院上班,但是跑到河北省某个地方多点执业,这显然是不对的。除非他与医院签订每周只工作4天的劳动合同,周五就可以多点执业了。因此,医生多点执业需要有相应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多种类型的劳动合同。
对这一担忧,王贵齐也深有感触。他指出,要促进公立医院建立新的用人、管人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用人、管人机制上,先试一步,先行一步,改变医生的“体制人”身份。
张澍认为,卫生计生部门推动独立检验影像等中心的建立,对未来医生的多点执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政协副主席蒋忠仆建议,允许医师在完成额定工作量的基础上,比如法定工作日可安排一天用于多点执业。同时,可试行“区域注册,备案管理”,申请多点执业的医师在具有第一执业地点医师注册权的卫生计生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到第二、第三执业地点只需到当地卫生计生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配套保障措施不能少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忠民表示,随着医学发展,医生越来越依靠团队合作而非单打独斗,离开团队的医生可能很难完成一次诊疗活动,缺乏工作环境支撑的医师多点执业面临现实困难。张忠民说,一般而言,知名医生、知名专家应该是医师多点执业的主体人群,但据他了解,这些医生普遍没有多点执业的动力。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医生的工作普遍超负荷,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尝试多点执业。二是医院组织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帮扶,这也是多点执业的一种形式,一开始大家很积极参加,但时间久了之后,就发现车马劳顿让人吃不消、医疗纠纷高发更让人感到不堪重负。在多点执业的法律、政策保障还不完善的环境里,更多的医生会采取慎重的态度。
陈琳指出,多点执业承担的风险也是大家担忧的问题。虽然《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应当通过合同或协议明确发生医疗损害或纠纷时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及解决方法,支持医师个人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等医疗执业保险。但是,目前此类涉及医患双方的医疗责任和意外的保险产品的种类和购买的人群尚少,急需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