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龙杰 胡 玲□
在浙江省金华市,一场有关解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钱袋子”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职工收入在得到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收入平均化、多年无增长等问题。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待遇,既不能“鞭打快牛”,也要避免“养懒牛”现象发生,是这场改革的目的所在。
“快牛”的困惑——
收支有结余却不能分配
金华市义乌市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义乌城区较为知名的医疗机构,凭借当地外来人口多的优势,发展势头一直不错。但2010年之后,该中心主任何晓军感觉管理的难度加大了。
“2010年,浙江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的限制也多了起来。”何晓军说,2010年开始对基层机构实行核定收支、总量控制的分配制度,在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员工收入底线的同时,也划定了一个总量,规定单位员工的平均绩效工资总额不能突破这个“天花板”。
“我单位原来就一直发展得很好,收支结余较多。2010年前,妇产科医生能有十五六万元的年收入。”何晓军说,2010年改革后,单位的收支结余转入义乌市事业单位发展基金,不再进行分配,单位职工的收入普遍陡降到八九万元,大锅饭的倾向比较明显,之后的几年,是单位职工积极性受挫及服务能力下降的几年。
何晓军说,妇产科是该中心的特色科室,外来孕产妇较多,科室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比其他科室大很多,但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单位很难给妇产科的医护人员更多的收入倾斜。
政策调整——
提升用于考核的资金总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有收支结余,却不能转化为职工的收入,职工工作积极性受挫,要解决这一改革进程中的新问题,还得靠深化改革。
2013年8月,金华市成为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试点,围绕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两个方面展开部署。
金华市卫生局局长吴康良介绍,在“做大蛋糕”方面,金华市建立了绩效工资总量动态增长机制,提出绩效工资总量每年按一定比例提高。如金华市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职工从2013年开始每年增加3000元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原来的50100元/年的绩效工资基数增加到2014年的56100元/年。在绩效工资总量之外,金华市还增设了年终绩效考核奖,多数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通过考核后,可以再发放人均8000元的年终绩效考核奖金。(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吴康良说,允许绩效工资基准线上浮,最高上浮幅度可达50%,突破了原来不超过20%的限定。上浮经费从单位收支结余中提取的40%~50%奖励基金中列支,鼓励单位收支有盈余。“无收支结余的单位,将不能在绩效工资基准线的基础上上浮绩效工资。这项措施有利于激发单位开展特色医疗服务的能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单位和职工节约成本消耗的积极性,推进成本核算。”
“去年,我们中心收支结余达400多万元。根据新政策,其中200多万元可以用于职工分配。”何晓军说,把奖励性绩效工资、上浮的绩效工资、年终绩效考核奖全部纳入单位内部考核,大大提升了用于考核的资金总量,切实加大了单位内部对职工个人的考核力度,合理拉开业务骨干与一般职工的分配差距,进一步体现了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如今单位职工薪酬分配差距每年最高能达7万余元。
积极性提升——
门诊住院人次大幅增长
金华市实施改革以来,在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达671.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5%;住院人次达1.4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5%;医疗业务收入为4.91亿元,同比增长了14.3%。
吴康良说,从各县(市、区)的半年考核情况看,此项改革合理拉开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和不同岗位之间的绩效工资分配档次,考核优秀的单位和关键岗位、业务骨干的收入明显提高。
“这些增长说明,通过绩效工资改革,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提升。”吴康良介绍,今年金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增中医馆、小儿脑瘫康复、中风后遗症康复、高血压康复、糖尿病康复等专科45个,特别是在部分卫生院曾一度削弱的妇产科、普通外科等医疗业务正在恢复。
吴康良认为,在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回归合理的同时,实际运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财政核定收支的方法欠合理,财政部门对业务收入较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医疗收入基数高、补助少,而业务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兜底反而补助多。
对此,浙江省财政厅社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应深化改革,财政部门将在核定收支的补偿机制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引导建立与签约服务相衔接的补偿机制,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考核后,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