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改总的来说分为政府派和市场派,但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房志武却将自己划分为“技术派”,并第一次提出“技术医改”的概念。房志武认为,技术应该由企业来主导,而不是政府,“技术医改”将会为医药企业,包括药品流通、药品生产企业、电商等带来巨大的商业发展良机。因此,“技术医改”是医药企业在新医改中寻找机遇实现产业转型的最合适办法。 中国医疗产业矛盾根源是1/2市场化 过去几十年,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建设,一切以“GDP”为重,民生、质量、伦理等均要靠后推,这也导致我国在新时期医改面临重重困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在社会产业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市场经济在医疗产业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始终没有像在其他产业那样成功。为什么市场经济始终无法进入医疗产业?房志武认为,这主要由目前我国医疗行业涉及的三大板块的性质造成的——社保(险)“纯公”,医院(医)“里公外私”,医药企业(药)“纯私”。在整个医疗行业的半壁江山都是“公有”性质的前提下,加上“药”、“医”、“险”分别采取以现金、人数、百分比的不同结算方式,市场经济很难发挥作用。 “技术医改”帮助医药企业实现新突破 那么,应该如何走出市场经济无法深入医疗产业这种困局呢?房志武认为,需要依靠“技术医改”来发挥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健全的医疗体系,都是由“医”、“患”、“险”三方代表组成的大三角。当医患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应该由集中患者支付资金的医疗保险机构,代表患来制约医院或者企业,承担谈判、审核等职责。但是,中国目前的医疗体系,缺失了保险这一角。 保险有三大基本职能,即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健康管理。在中国,社保很难做好这三个职能,目前社保只做了财务管理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风险管理和健康管理都尚无作为。“健康管理是中国整个医疗体系所短缺的最关键环节,缺失的这一角,正是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机遇所在。只有补上“健康管理”这一职能,完善医疗体系中的“险”,我国的医疗体系才能健全,整个中国的医疗产业才能良性发展。 谁能将这一空缺补上,并与现有的保险公司、社保、金融机构结合,谁就能成为未来的赢家”,房志武认为,能补上这一角的就是医疗商业企业。因为只有医药企业才有珍贵的渠道去弥补社保和商业保险无法做到的“健康管理”。 医药企业要做“健康管理”又该如何入手?这时候就需要“技术医改”的顶层设计发挥作用了。“技术医改”通过技术工具将医疗体系的大三角破解为小三角,引导市场力量深入。医药企业可以将健康管理中涉及的某种疾病或者药品拆成小三角,再与医生、保险公司、厂家合作,为目标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的服务,在疾病和药品的局部实现完整的服务产业链。 (原文标题:“技术医改”为医药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带来良机)